專訪耀才CEO 解構中小券商困境之謎 「我哋從來唔行經紀制」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近年券商生存空間收窄,不時有一些中小型券商結束營業,向證監會交還牌照。年初至今,便有11家券商提出自願停止營業,即便是擁有過萬客戶的一通,上月亦宣布結業,惹來不少關注。
對於行業的悶局,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認為,有個別中小型券商的致命傷在於「經紀制」,為其帶來包袱,一直以來沒有跟上市場變化。隨著互聯網券商成為主流,傳統的經紀商便遭淘汰。

過去一年,港股表現跑輸外圍,不少明星股、大價股從高位回落一半以上,投資者被「割韮菜」固然沒趣,「港股已死」亦不時成為報章標題。

「已死」說法略嫌誇張,但港股死氣沉沉卻是事實。港股去年第四季日均成交額僅1,260億元,按季下降24%,而據港交所最新公布的季績,截至今年3月底止首季,港股日均成交額為1,465億元,按年更大跌35%。期內,只有17家新股上市,集資額只有149億元,按年大減89%。

港股表現疲軟,成交薄弱,首季日均成交額僅1,465億元,按年更大跌35%。(資料圖片)

中小型經紀行「獨憔悴」 一通結業震驚業界

港股交投縮減,券商生意自然難做。不過,翻查證監會統計數據,去年大大小小規模的券商盈利均見增長,其中C組﹙按成交額計市佔率排名65位以後﹚的經紀行,全年淨盈利53.2億元,按年竟大增46.5%至53.2億元。

聽落好景,但有別於A組及B組收入及利潤齊升,C組經紀行盈利上升的真相,卻非由收入增加帶動,只是「死慳死抵」的結果。數據顯示,C組去年交易總額表現持平,惟總收入卻按年減少6.3%至268億元,當中俗稱「坐盤」的自營交易淨盈利,更從10.43億元,大減65%至只有3.6億元。

另一邊廂,去年C組薪金及員工福利支出按年減少13%,其他間接成本及利息開支亦減少14%,令總開支激減34.78億元或13.9%,意味有不少中小型券商持採取「緊縮」措施。

事上,在港股成交大幅萎縮下,證券業界呻苦,中小型券商面臨結業風險。3月底,擁有過萬客戶、知名券商一通投資宣告結業,轉戰網上超市雜貨業務,引起廣泛關注。由已故商人李東海創辦、老牌華資證券行東泰證券亦預告,今年5月結束證券業務,將資源投放於投資及資產管理等業務。

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認為,中小型券商面臨結業潮,很大程度是被傳統的「經紀制」所困擾。(廖雁雄攝)

傳統券商局限「經紀制」

翻查資料,年初至今共有11家券商提出自願停止營業,而2021年全年僅有17家申請,即目前停業申請個案已佔去年的65%。證券業協會數據更顯示,過去四年本港有逾80家券商停業。

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接受《香港01》訪問指,2020年的財政年度,港股交投熾熱,期內港股成交一度創出歷史新高;反觀2021年,由第一季開始持續向下,第四季更正式落實增加股票印花稅,連同中概股受制裁、科技股遭監管等不利因素,港股成交大幅萎縮,為業界帶來負面影響。

他認為,近年中小型券商面臨結業潮,很大程度是被傳統的「經紀制」所困擾,遲遲未能與時俱進,結果遭時代巨輪淘汰。「經紀的角色,過去曾衍生不同問題,例如未經授權交易,又或者是為客戶爭取『人情』,儘量使其不被斬倉等。」事實上,俗稱經紀的證券行營業代表(AE),多數沒有底薪,收入主要跟公司拆帳,自負盈虧。換言之,經紀行透過營業代表「搵生意」,若營業代表無法尋求足夠客戶落單,將直接影響經紀行的收入。

至於一些非經紀制的券商亦難逃結業的厄運。許繹彬指,儘管一些行家擁有龐大客戶群,但由於行業競爭激烈,加上市場對線上交易系統要求愈來愈高,營運成本難免上升。「面對監管部門推出愈來愈多新規措施,例如是港股實名制,一些傳統券商便難以滿足相關﹙合規﹚要求,又或者需要投放大量成本以提升配套。」

逆市播種  續吸納高淨值客

作為本地散戶首選的經紀行之一的耀才證券,上財年盈利亦有所減少。公司預計,截至今年3月止未經審核險稅後純利為約5.59億元,較2020年全年逾7億元盈利顯著減少。

但許繹彬指出,即使港股淡靜,盈利不及往年,更加要逆市「播種」,冀吸納更多客戶。他解釋,當大市氣氛熾熱,成交高達3,600億元,投資者懶理佣金、服務費多少,哪怕是收取0.15%還是0.25%。但當市況轉淡,投資者才會留意收費的多少,而作出選擇。「同一碗叉燒飯,人哋賣100蚊碗,我賣十蚊碗,仲有例湯送,點都試下啦!」

相對於成本上升的困擾、「經紀制」的制肘,許繹彬慶幸集團早已選擇中央處理落盤,由電腦系統處理交易,當初由較低成本建立一套系統,逐步改良,並發展成App等等,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如今便有力抗衡其他競爭對手。現時,耀才有逾99%交易由客戶自行在網上落盤,剩餘1%則經過電話落盤處理。

許繹彬認為,即使科技發達,客戶可以隨時在網上開戶,但不能忽略分行的重要性。(廖雁雄攝)

與此同時,他又透露,在過去一段日子,耀才吸納不少高淨值客戶,大部分資產超過100萬元,來自其他券商、零售銀行,以至專門服務高淨值客戶的投資銀行。除了繼續透過廣告接觸潛在客戶,耀才證券亦堅持維持分行網絡,拒絕以全線上的方式服務客戶。

許強調,耀才維持全港14個營業點,規模幾乎相等於一些中小型銀行,目的是為客戶建立信心。「好多都靚位,喺地鐵沿線,儘管科技發達,客戶可以隨時在網上開戶,但當客戶有疑問或遇上困難,係咪真係有人可以即刻答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