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理毛利「紙咁薄」 廠佬二代回流搞紙巾廠 冀省靚「香港製造」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香港製造」曾是品質保證,不過80年代開始,內地改革開放,加上香港營商成本上漲等因素下,不少港企紛紛將生產線外移,好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容碩鋒,其父親曾於火炭開設紙巾廠,90年代遷往東莞,他亦跟隨爸爸到內地工作,為各大紙巾品牌做代工。

去年三月,HK Tissue 創辦人容碩鋒與合作伙伴卻一反市場潮流,毅然投資逾七位數於將軍澳工業邨重設香港唯一的本地紙巾廠;除代工外亦創立自家品牌「HK Tissue」,明言希望重新省靚「香港製造」這個招牌。

紙巾毛利低:150%力 僅50%效果

紙巾這類產品毛利率好低 ,要賺錢應考慮於營商成本低的國家或地區設廠。容碩鋒接受《香港01》訪問時承認,這個行業毛利少、投資大,招聘困難,估計需要長時間才會回本,「國內花80%力,會有120%效果;香港花150%力,可能只得50%效果,因為香港好多配套跟唔上,工作困難好多。」

加上受疫情影響,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與2019年比較,至今材料成本已上升一成半,而第五波疫情下,不少物流相關從業員都確診, 超市亦欠缺人手「收貨」,銷售受到影響,惟與同業一樣,兩年來沒有因此而加價,「硬食呢15%」。

+2

經營困難亦選擇在港設廠,似乎是需要一點勇氣,以及一點堅持。容碩鋒說,回港一事已考慮多年,覺得香港不能只靠金融、旅遊、地產等行業支撐經濟,希望可重振曾經輝煌的「香港製造」精神,令製造業在港重現。惟他一直「心大心細」,到2020年初爆發疫情,市民瘋搶紙巾及口罩,反而他下定決心實行。

他以口罩為例,市民在疫情初期,研究口罩的規格,香港亦陸續出現不同的港產口罩廠,推出各種品牌,「呢啲規格,依家好似逐漸放低咗,反而睇件貨係邊度做,就知道品質去到邊度。」

兩招解決人手問題

創業永遠都是「理想與現實」之別,有了想法,實際要去面對時卻衍生不同的問題。現時廠房內的兩台機器都是自動化為主,人手數目可以壓縮至約20人左右,但要聘請到相關人才,卻有難度,「生產上嘅工程人才係缺乏,唔少讀工程嘅,畢業都去起樓,當(本地製造業)市場細,變相請人困難再高咗。」

招聘難要靠培訓,由有經驗的同事帶領,「上手」時間不一,有的數星期,有的要數月,視乎工作經驗而定;至於機器維護,理論上可靠有工程背景的員工協助,但現時只好依賴廠商,通過線上或遙距方式處理。

硬撼大牌子  市場份額仍微不足道

去年下半年,旗下兩隻主要產品「HOHK」及「Booz」推出市場,惟打主「香港製造」旗號,亦未必可令銷量快速提升,直言目前銷售佔比「微不足道」。他解釋,紙市這種貼身產品,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高,雖然有時他們自己亦未必分得清,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田異,「以前都做過盲測,轉變咗(顧客)係唔覺,但習慣咗,好多時都係stay with一個產品。」

他笑言任何一個行業推新品牌都困難,只不過紙巾會比其他的更難。除了人手及產品本身的特質外,還要面對「貧富懸殊」的問題。目前市場主要的品牌,無論公司、生產規模,以及市場推廣的資源都比他多,「我之前同一啲推廣公司開會,得出嚟嘅答案係,我一個月嘅推廣開支,只係人哋嘅一星期。」

知道自己的弱點,他坦言唯一的解決方式是做好自己,重視顧客對產品的批評,又或者大搞創意,早前就與Error隊長「肥仔」推出Pha7 ×HOHK聯乘系列,期望將紙巾包裝變得時尚。

偏黃色的為竹漿紙,白色則是原木漿紙,產地來自內地、台灣、韓國、印尼及意大利等地。(盧翊銘攝)

冀成「香港手信」

不過要重振「香港製造」,又不一定要創立新品牌,反而做回「老本行」,為企業代工不是更好嗎?容碩鋒說,目前香港的廠房都有為不同品牌做代工,但堅持推出自己的品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希望令「香港製造」的紙巾可成為手信。早前就有居日港人拍片分享,日本人喜歡來港購入某品牌的紙巾,全因當地的一般都好薄,反觀香港的「夠晒厚」。

其次是產品自主度高,目前「HOHK純原木漿紙」原紙產地來自內地、台灣、韓國、印尼及意大利,而「Booz原生竹漿紙」採用四川獨有的原生竹漿紙,他指,竹漿紙較環保,種植周期較短,所含化學成分甚少,他亦不會在「Booz」的產品之中加入香味劑,「如果人哋希望用香味擴大市場,可能會有自己想法......你依家都市人有唔同程度嘅敏感,好多都係化學品嘅原因,所以傾向少用。」

HK Tissue 早前就與Error隊長「肥仔」推出Pha7 ×HOHK聯乘系列,冀令紙巾包裝變得時尚。﹙HK Tissue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