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國金遺址 港股變「墜落天使」 引中東資金成救命活水?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國際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也被嘲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難道真的花無百日紅?2023年收爐,港股又是失望之年,新股集資額按年大跌四成,恒指史上連挫4年,點數回到1997年水平,在一片昇平的國際市場猶如「墜落天使」。

環球股市百花齊放,港股獨憔悴,應該怎麼辦?蓬勃的金融市場離不開「活水」,歐美資金持續流出中港市場,外界近日猛烈提倡引入中東資金來港,又能否救活港股市場?《香港01》訪問財庫局局長、德勤合夥人、「新股女王」、立法會議員等多位金融業相關人士,由IPO到整個港股市場,乃至香港金融業定位逐步拆局。

論全球交易所集資額排名,港交所由去年第四位下滑至今年第六位,被印度反超。(資料圖片)

2023年港股收爐,繼續教人失望。恒指史上連挫4年,年內一度跌穿萬六點,回到1997年水平,表現不如一海之隔的台灣,市值更一度被印度超過。年內交投趨萎縮,即使政府在11月中降低股票印花稅稅率,港股首11個月日均成交額為1,056億元,與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日均成交額1,295億元、1,667億元及1,249億元相比,簡直是「大打折扣」。

一損俱損,IPO市場亦無人問津。會計師行安永料今年新股數量按年減少19%,集資額約為413億元,按年大跌近六成,創近20年新低。論全球交易所集資額排名,港交所(0388)由去年第四位下滑至今年第六位,被第五位的印度國家和孟買證券交易所反超。截至今年11月底數據,港交所年內共有56間公司在港首次公開招股,期內沒有任何海外公司來上市,超大型新股欠奉。

歐美資金摒棄中港股市  內地網民戲說國金遺址

內地網民嘲諷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雖然言過其實,惟亦反映港股市場在中國經濟放緩,以至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下的尷尬場面。

的確,隨著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地緣政治風波不斷,部分跨國企業逐漸撤離香港,資金亦逐步流失,成為港股估值拾級而下的原因之一。據摩根士丹利在今年9月發表的研究報告,自2021年起,海外機構對港股的參與度下降了三分一。從2016年至2020年,海外機構對港股的參與度依次佔39.5%、37%、36.6%、32.1%及39.5%,但2021年卻急降至26.7%,2022年和至今年9月分別下降至23.1%及24.6%。

隨著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地緣政治風波不斷,部分跨國企業逐漸撤離香港,資金亦逐步流失。(Getty)

該行又引述數據指,全球基金經理持續拋售中港股票,更在10月大幅沽售中國股票,主動型多頭(long-only)基金從中國和香港股票淨流出31億美元(約242.45億港元),連續第三個月淨賣出超過30億美元。

反觀亞洲其他市場,例如今年上升逾15%的印度股市,繼續受外資青睞。據《彭博》數據,截至今年9月,外資淨買入印度股票超過150億美元(折合約1,171.5億港元)。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截至11月底止數據,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為3.989萬億美元(約31.11萬億港元),超越香港股市同期3.984萬億美元(約31.08萬億港元)總市值。

與此同時,作為印度今年第3大IPO,11月底招股的Tata Technologies(塔塔科技)超額認購倍數高達近70倍,其中,機構投資者超購倍數為203.41倍,投資者包括富達國際、法國巴黎銀行、滙豐銀行、高盛等,集資額達3.65億美元(折合約28.5億港元)。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指出,外來資金減少,導致港股流動性不足。(余俊亮攝)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早前直言,美資及歐資已不太來港,問題「非常嚴重」。究其原因,股市的中長線發展,與估值、企業盈利及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向《香港01》表示,受限於本港經濟體系,除了金融業、地產等,沒有實體經濟去創造生產值,受到外來資金牽制,一有風吹草動,港股相當波動。在高息環境、內地經濟疲弱的情況下,香港外來資金減少,導致股市流動性不足,同時造成公司估值降低,直言就算企業願意「向現實低頭」,新股標價接近二級市場,但前期投資者可能在高位入貨,未必想上市「賤賣」。

港上市成本高昂 業界稱不應「爭量」

市況低迷,影響企業估值的同時,也令人反思港股市場的吸引力。以IPO而言,企業來港上市成本其實不低。歐振興解釋,印度上市成本低,以量取勝。而香港上市成本雖然低於美國,但高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且為保障投資者,香港上市條例要求較高。

歐振興指,香港主板上市成本未計算包銷費用(集資額的2%至3%,甚至高達5%),單計投行、會計師行、律師等費用至少1,200萬元。至於GEM板(前稱創業板)市值要求至少1.5億元,按25%公眾持股量計算,集資達3,750萬元,則包銷費用約200萬元,再加上上市成本800萬元,變相集資資金已「蒸發」三分一,並不「划算」。

企業來港上市成本高昂,今年「集資王」珍酒李渡上市開支達3億元。(資料圖片)

以今年IPO「集資王」珍酒李渡(6979)為例,其上市開支為3億元,佔總集資額5.7%,當中包銷相關開支2.13億元、法律顧問及申報會計師的專業費用為7,000萬元、其他費用為2,800萬元。

如此看來,香港是否需要降低上市成本吸引企業?歐振興並不認同,他認為焦點應放在如何吸引較大規模的公司來港上市,IPO數量並非越多越好,強調無論在任何地區市場監管都只會有增無減。雖然美國上市成本高,但目前仍是東南亞企業尋求境外上市的首選地,納斯達克今年IPO宗數超過五成是非本地公司。

港交所「小修小補」難助股市

新股乾塘,當局亦不是「坐以待斃」。在缺乏大型新股下,為提振新股市場,港交所(0388)11月下旬出招,優化香港市場基礎設施及上市規則。不單啟用結算平台「FINI」,縮短新股定價至掛牌上市的時間至2個營業日(T+2),更放寬對新股「雙重參與」限制,集資額逾10億元的中大型新股,容許現有股東及基礎投資者在IPO過程中「加碼」認購。

然而,在新機制下,12月5日首批使用「FINI」平台上市的新股一改過去首掛前一日開市前公布股份分配結果,改為當日晚上11時公布結果,由於在所有暗盤平台收市前,該批新股均未公布分配結果,市場認為在新機制下股民未能掌握新股認購反應及散戶獲分配比例高低,只能在資訊不完全情况下進行暗盤交易,略有不公。

為提振新股市場,港交所11月下旬出招,優化香港市場基礎設施及上市規則。(資料圖片)

至於准許股東「加碼」認購,據港交所刊發經修訂的指引信,容許新股的現有股東(包括上市前投資者)及基礎投資者於IPO過程中進一步認購。豁免條件為發售總額至少為10億元;有股東及其緊密聯繫人的配股不超過所發行新股總額的30%;以及董事、行政總裁、控股股東及監事必須確認,他們或其緊密聯繫人未有在IPO過程中認購。

對此,有「新股女王」之稱、卓佳董事總經理兼IPO及過戶處總監鍾絳虹表示,准許股東「加碼」認購能增加公司上市成功率,在市況低迷的情況下,前期投資者及基礎投資者較熟悉招股公司的情況,他們願意「加碼」代表對公司的業務比較有信心,直言「好過上唔到」,且符合最低公眾持股量,料對流通性影響不大。

不過,歐振興認為,此舉難助香港新股市場,因為在港上市公司主要來自內地,要視乎內地公司持有的外匯是否充足,且內地實施資本管制,資金未必能輕易流出,「想加碼都唔喺咁易攞錢出嚟」。

中東企業來港上市缺誘因 市場未必「受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毫無疑問股市的表現和前景是重中之重,港交所在2023年推出了人民幣雙櫃台、「FINI」平台等優化措施,推動了港股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然而難以扭轉股市流動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為刺激流動性,特首李家超罕發聲,下令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成立流動性專責小組。有報道指小組主席唐家成建議向更廣泛的海外發行人(包括中東和東南亞)推廣來港上市。

港交所在今年9月已將沙特交易所納入其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今後,在沙特交易所主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可以在香港申請第二上市。

鍾絳虹認為,中東企業來港上市,未必能受到市場追捧。﹙資料圖片﹚

對於中東企業而言,立法會議員陳仲尼認為,或欠缺誘因來港上市,他指出目前外國企業海外首選地仍是美國,「港股市盈率約10倍,標普500指數市盈率約25倍」,相較來港IPO,企業到美國上市,估值隨時翻倍,更何況港股每日成交額未達1,500億元,流動性不足的市場是無法吸引企業來港上市。

再退一步說,假如中東和東南亞企業真的願意來港上市,就能成為港股的「救命符」嗎?鍾絳虹認為,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中東企業中只有石油巨企沙特阿美較為人熟悉,其他的中東企業來港上市未必能受到市場追捧,本地投資者不了解中東公司的背景,同時也會對中東的緊張局勢有顧慮,再加上據她觀察在港已上市的外企股份成交量普遍不多。

以本港首隻沙特ETF為例,南方沙特(2830)上市前三日平均每日成交額介乎1,600萬元至2,300萬元之間,隨後逐日遞減,12月6日成交額更降至322萬元,與盈富基金(2800)日均成交額數十億元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目前全球前十大主權基金當中,有4個來自中東地區。(Getty Images)

中東主權基金規模近3萬億美元 透過香港投資中國佔2%

誠然,招攬不同地區的企業來港上市是可以令到港股市場更多元化,但對刺激股市流動性成效存疑,另一邊廂股市流動性不足,亦無法吸引企業來港,仿佛是個「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因果關係偽命題。

面對資金持續流失,香港不能再依賴美資及歐資,與其吸引中東企業來港上市,陳仲尼認為,倒不如先吸引中東資金,鍾絳虹亦認為中東屬於富裕地區,「吸金」對於香港新股市場的幫助比較實際,香港應豐富金融產品,加強自身優勢,以吸引包括中東在內的外來資金。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預測,到2030年中東主權基金投資資本將增長至10萬億美元,當中會有10%至20%投入到中國資產。(資料圖片)

事實上,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I)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前十大主權基金當中,有4個來自中東地區,包括阿布達比投資局、科威特投資局、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以及卡達投資局,其資產總規模已近3萬億美元,佔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總規模的36%。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預測,到2030年中東主權基金投資資本將增長至10萬億美元,當中會有10%至20%投入到中國資產,潛力龐大,香港也能從中受惠。

中東資金猶如一塊肥豬肉,假如成功吸引其來港,相信可填補部分流走的歐美資金。但歐振興指,前提是這些資金要對中國市場感興趣,要將力度放在想要說好中國故事的企業。

德勤中國企業併購重組稅務服務合夥人廖淑君表示,中東資金對大數據、科技、媒體及通訊行業(TMT)及生物科技行業較感興趣,並正加速佈局中國資產,但內地與中東已進入「蜜月期」,相信部分投資會直接進入中國,而毋須透過香港。歐冠昇亦指,目前中東主權基金透過香港投資中國市場的資金只佔當中1%至2%,佔比非常之小。

許正宇表示,長久的合作需要互惠互利,香港首要豐富自己的「工具箱」。(資料圖片)

許正宇︰吸中東資金須互惠互利 港首要豐富「工具箱」

話雖如此,香港也有獨特的優勢,例如聯繫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通、稅務低、營商環境優越等,同時香港作為內地市場的橋樑,理應對外企有吸引力。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中東資金向來有投資本港市場,隨著全球政治及經濟的變化,資金均向「向東望」,在投資之餘,中東企業會更看重能否獲得科技及服務,以助他們在當地的發展。

許正宇早前陪同陪特首李家超出訪沙特及阿聯酋,他發現中東正在進行各式各樣的項目,而香港恰恰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沙持的Neom City項目,香港在綠色建築、設綠色融資等方面的水平出眾,可發揮關鍵作用。

事實上,截至12月25日,年內港股市場有6家公司宣佈獲得中東投資機構的青睞,涉及酒店、新能源汽車、軟件等相高「高新」的企業,目前合作及投資規模達666億港元,而最近獲得中東資金投資的公司,便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蔚來(9866)。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蔚來最近獲得中東資金投資。(Getty)

許正宇強調,長久的合作需要互惠互利,香港首要豐富自己的「工具箱」,譬如股市可改革主板及GEM板上市條例,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從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又或者加大發展綠色科技,他希望香港這個平台,能為中東乃至世界提供新的脈絡。

至於香港如何能在中東地區尋找商機,許正宇則稱「香港人好叻」,能憑藉自身能耐,在當地闖出一片天,再加上金發局轄下的中東與東南亞市場顧問團隊,相信能幫助香港企業在當地立足,並加深香港與中東之間的聯繫,「係香港搵到佢哋﹙中東﹚搵唔到嘅嘢,同時解決佢哋自己嘅問題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