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荆道故】滄海遺珠⎯⎯在現代重生的靈魂音樂舊唱片|專欄

撰文:張三
出版:更新:

有時候我會為生於當代而感到幸運,純粹因為我們能隨心、隨意、隨時地聽音樂。

當代音樂發展了百多年,時間不算長,但極具深度。一種所謂的音樂風格能夠「被成形」,不只是因為某某樂隊或權威樂評「說了就算」,還要有夠多的人因為受到前人的影響及啓發而創作,最後或因機緣巧合、或因音樂品質高、或因夠多的人喜歡,一種風格才能被慢慢的「定下來」。然而它也不是穩定的,一種所謂的音樂風格能夠經常變化、變質、衍生出其他風格或是無端端踏入夕陽時份,幾乎再也沒有人玩,全都不是新鮮事。

舉例說,今天的靈魂音樂(soul)與三十年前相比已經很不同了,更有新靈魂音樂(neo-soul)一詞的出現,用以形容一些與以往的靈魂音樂不同的聲音。稱得上是neo-soul的音樂人,有如D'Angelo,他的音樂試過揉合scratching的聲音、爵士樂的氛圍、前所未見的layback節奏(音樂演奏上的layback大概是「延後」的意思),這與三、四年十年前的「靈歌」們相比是十分不同的。

D'Angelo的〈Playa Playa〉,來自他於2000年推出的專輯《Voodoo》。按他本人的說法,他「走過了一個漏斗⋯⋯ 通過了一堆舊的靈魂樂,舊的藍調、舊的福音(gospel)歌曲⋯⋯ 一堆Jimi Hendrix。」這是部分他完成這張十分出色的專輯的原因。我覺得這是老舊靈魂音樂的一個合理延伸。

上世紀七十年代像是靈魂音樂的「黃金時期」。整個世界陷入了一個政治漩渦 ── 越戰來又去、伊朗革命、曾經席捲全美,具爭議性的黑人革命黨 「黑豹黨」於這十年間達到高峰,又因被媒體邊緣化、政府壓力以及內鬥面臨瓦解。混亂的時勢卻有助創意,並為藝人們締造了一個用以述事的抽象平台。「愛與和平」是人們對靈魂音樂的印象,我認為,此信息與當時的世界現象相互對比,是更見難能可貴的。

這算是比較長的一段引言吧,皆因靈魂音樂實在是一片汪洋,內容豐富。若果它不是一片汪洋,又何來滄海遺珠呢?

 

1. The Supreme Jubilees 《 It'll All Be Over》(原發行:1981年,再發行:2015年)

歸功於現代科技,某天透過Spotify的電台功能首次聽到他們的音樂。

樂隊由兩組家庭成員組成,一邊是主力寫歌的鍵盤手Leonard Sanders以及他的兄弟們,另一邊是歌手David Kingsby和他的兒子以及朋友,成了一隊有六至七人的樂隊(David待他的兒子成年後才把他帶到樂隊中擔任結他手)。福音樂隊似乎特別多家庭式的成員組合。《It'll All Be Over》是他們唯一一張專輯。

專輯第一首歌便是〈It'll All Be Over〉,當歌者於副歌不斷重複「It'll all be over… And we won't have to cry no more」時,我覺得自己的心快要溶了。那一刻多麼希望「死後得永生」是真的。如果有「求生」的話,甚至可能會比此生更好。

我不是基督徒,但對好的福音音樂有著無比的鍾愛,誰不想抱有一點昐望?誰不想感受一點愉悅?Supreme Jubilees像真摰地想把他們得到的福音,透過音樂傳出來⋯⋯說到與靈魂有關的事,更多「到喉不到肺」的形容也不如聆聽音樂般來得直接,只好邀請你點擊以上的連結感受一下。

喔,對了,之所謂「滄海遺珠」,也是因為他們的音樂生涯不甚理想。

專輯推出後不久,他們曾參加了一個很不幸的巡演──遇上不誠實的音樂會搞手、各種住宿問題以及交通問題。及後有另一個巡演邀請,他們未有應邀,慢慢步向解散。專輯首次發行時只印了五百張。後來一位唱片鋪頭老闆在鋪內發現了一張《It'll All Be Over》,最後透過廠牌Light in the Attic於2015為專輯作重新發行。

 

2. Willie Wright《 Telling The Truth》(原發行:1977年,再發行:2011年)

整張專輯可以在Spotify、Discogs、Amazon等串流平台上找到。

Willie Wright是該年代少見的一位音樂人,在現代的話他應該可以被香港人戲稱作「indie友」吧。他有自己的廠牌,Hotel Records(在專輯的序章中你甚至可以聽到這廠牌的地址),自己作品、自己發行,並主要帶到他的演出中賣。在當時沒有太多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他的音樂也別樹一格。有別於同期其他靈魂樂常見的funky氛圍,又管樂、又有弦樂的製作,我覺得《Telling The Truth》比較似是一張民謠專輯,感覺甚為親密。Wille Wright的聲線及表達又平靜、又清晰,如果要比較,與The Supreme Jubilees令人面容扭曲的人聲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專輯的聲音十分簡樸,如果有人跟我說「呢隻碟淨係用左兩支咪錄㗎咋!」,我也會相信。

還因為它的樂器構成。電結他是我最喜歡的樂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時有的溫暖個性,還有就是她是我認為自己弄得最順手的⋯⋯樂器。此專輯充滿了溫暖的電結他聲,一時swelling(意思大概是指「滲出來」)、一時用她來演繹飽滿的和弦、一時用她來彈奏甚有藍調味道的句子,扣人心弦,和Willie Wright的男人聲配合起來,有種令我心放怒放的超良好感覺。

不知道Willie Wright是有心還是無意,總之他就沒有享受過商業上的成功能夠為他帶來的名成利就 ── 但這毫不影響他作為藝人,以及一個人所可能擁有的敘事能力、思考深度,以及不為滄桑所動的魅力(至少在聆聽他的專輯的時候感覺如是)。

初版只有一千隻的《Telling The Truth》,於2011年由Numero Group重新發行。重新發行為Willie Wright帶來的注目,令他於2012年時再多錄了一張大碟《This Is Not A Dream》。新專輯還挺頹的,有好幾首歌乍聽下像是用garage band隨便造出來。但只聽他的聲線及演繹,真意想不到原來這時候他已經患上了柏金遜症。

 

 

後記:

商業社會令到不少音樂人得以大放異彩,令到他們的生涯中能夠成就出一張又一張高質素的專輯。同時,也幫助了一些十分遜的樂隊也能夠在萬人舞台上隨便耍樂,音樂質素差劣,令我看得精神緊張。在這樣的環境下玩音樂,令我焦慮頻生,不禁步步為營,卻又會對過份小心感到害怕,矛盾處處。

這兩顆滄海遺珠助我認清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包括那些我未有機會聆聽的)不一定會流傳的現實。倘若唱片鋪老闆沒有把那隻《It'll All Be Over》放進唱盤裏播放,說不定The Supreme Jubilees就會繼續埋沒於朦朧之中了。比他們更不幸的音樂家,一定大有人在。

還有Willie Wright,一位大半生也在玩音樂的男人,患上了柏金遜症,於七十六歲之齡仍能出專輯,想想看還真是痴孖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