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如何驚世駭俗45年?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這個3月,是英國殿堂級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名團Pink Floyd的經典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面世45週年——1973年3月1號,專輯先在美國方面發行,然後才在16號於祖家英國出版。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是Pink Floyd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唱片為他們締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及商業成就,也標誌著樂隊音樂生涯上一個重大意義的轉捩點;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早已被公認無人不曉的搖滾經典專輯,堪稱宇宙級的搖滾鉅著。

Pink Floyd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45年前的3月面世。

數十年來,每逢說起《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那就是一張搖滾樂迷所不可或缺、不可不認識的偉大專輯;甚至之於資深樂迷而言,已不會問對方家中唱片櫃裡有沒有《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而是收集到幾多張不個版本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來。

1973年的Pink Floyd: Richard Wright(主唱/鍵琴)、Nick Mason(鼓)、Roger Waters(主唱/低音結他)和David Gilmour(主唱/結他) 。

當Pink Floyd在1972年於Abbey Road Studios灌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時,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Richard Wright與Nick Mason的平均年齡才28歲,但卻得以見證到這隊樂隊的創作力已走上登峰造極狀態,無論是曲詞創作,抑或突破性的錄音技術製作,皆是那麼驚世駭俗。而叫他們所意想不到,是專輯所創下的輝煌商業成就。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面世後,Pink Floyd一直在進行巡演當中,期間David Gilmour還曾跟經理人打賭專輯沒可能登上美國Billboard排行榜冠軍。然而在樂隊巡演路途上,乃一直看著專輯在排行榜上扶搖直上,最終登上了Billboard第一位;即使只曾在冠軍位置逗留了一週,但重點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得以在1973至1988年間於美國Billboard Top 200排行榜上逗留了741個星期(即超過14年!)的世界紀錄,其成績一切沒有別的音樂藝人能夠打破;這張Pink Floyd的作品也是全球最暢銷專輯之一。

與此同時,蓋著由Hipgnosis (Storm Thorgerson / Aubrey Powell)操刀美術設計的gatefold唱片封套、唱片封面上的三稜鏡與色譜、連貫性鋪排的概念專輯形式、無懈可擊的起承轉合、立體的聲效、Alan Parson鬼斧神工的錄音技術,皆是專輯在多年來所叫人津津樂道的地方。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傳奇性錄音師Alan Parson(左二) 。

專輯原名《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A Piece for Assorted Lunatics》(曾暫名《Eclipse》),其「月之暗面」的主題,就是以天文現象來作出精神失常之暗示,以太陽和月亮作為符號,代表光明與黑暗、生與死;人們在掌握正面的人生觀之餘,同時亦受到黑暗的力量影響。Roger Waters通過年青一代所面對的生活壓力,對種種心理與情緒作出深入分析。歌曲所帶出的心理衝突、時間、死亡、貪婪、精神病等題材,都是圍繞著生命這個大前提,所以專輯的開場曲〈Speak to Me〉與結幕曲〈Eclipse〉,正以心跳聲揭開序幕、以心跳聲作結。而唱片封面上既是三稜鏡,也是埃及金字塔(唱片封套內附一幅吉薩金字塔群海報),金字塔亦是象徵瘋狂與貪婪的標誌。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是一張每首曲目都能達至各有自己風格。論突破性,那固然是作為搖滾樂隊的他們之於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的tape music實驗,除了〈Speak To Me〉的聲音拼貼外,〈Time〉各種從天而降的鐘聲、〈Money〉的硬幣聲tape loop,正是他們的兩大經典聲效(更得以成為音響發燒友所供奉的試音「天碟」);還有〈On The Run〉的EMS Synthi AKS與VCS3電子合成器演奏。

高壓電子樂章〈On The Run〉是描寫當時他們趕時間四出巡演、要頻密飛行,每次出門乘飛機都有死亡的恐懼(曲中附有機場廣播);〈Time〉在扣人心弦的搖滾曲風下,警世地唱出時光消逝來探討時間的哲學;由Clare Torry即興ad-lib演繹的鋼琴主導曲目〈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是以死亡為題;建基在12節藍調上的〈Money〉諷刺資本主義/拜金主義;輕柔爵士底蘊的〈Us And Them〉唱出你與我也是普通人最終也會歸於塵土;〈Brain Damage〉回應了Pink Floyd前靈魂人物Syd Barret的惡化精神狀況。

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也記載了昔日Pink Floyd無懈可擊的四位一體合作關係,David Gilmour、Roger Waters、Richard Wright都平分秋色主唱的崗位,很多歌曲也是他們合寫而成。但當年的合作其實並不和諧,當中存有不少實驗性與音樂性、乾聲音與濕聲音的爭拗,甚至有成員當年對出來的效果並不滿意(後來卻覺得很棒),而這正是Pink Floyd背後的音樂化學作用。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2003年面世30週年所出版的5.1混音版本,由James Guthrie操刀混音。《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原是以16聲軌灌錄而成的專輯,所以其聲軌都將多條錄音壓縮overdub而成,那聲音已是第二、三手的來。而5.1混音版本的重點,是逐一找回最早期的原裝第一手聲軌來處理。
2011年《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出版的Immersion Box Set,內容相當豐富。這套六碟box set包括三張CD、兩張DVD及一張blu-ray,還有36頁Storm Thorgerson設計的booklet、20頁的相集、一張art print,加上當年Pink Floyd巡演的復刻門票和後台通行證,一套九張的杯墊、三粒黑彈珠等。
Immersion Box Set裡內附一包三粒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黑彈珠。45週年,固然拿出來把玩一番。(攝影:袁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