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派歌單】Synth-Pop:追溯電音流行樂革命源頭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Synth-pop運動已有40年歷史。你可知道synth-pop的初衷,那並不獨只是標誌著一門以電子合成器製作出來的流行音樂咁簡單,而且是秉承著自punk以來的D.I.Y.音樂態度與反搖滾理念,勾勒出後現代主義與未來主義氣息。這個《Best of Synth-Pop》歌單 裡,都是在1977至1984年間,那些見證著這場電音流行樂與電子合成器革命的重要曲目。

1978年5月,德國杜塞爾多夫電子音樂先驅Kraftwerk發表了樂隊的第七張專輯《The Man Machine》,唱片公司認為他們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劃時代電音經典,通過這張電子音樂史上的神級專輯,也彷彿是由他們在40年前為synth-pop / electro-pop革命開啓了一度重大的門戶,從而一直延伸至80年代。

要追溯synth-pop / electro-pop運動的源頭,毋庸置疑1977年已是一個奠定性的年份。當年,David Bowie先後發表了吸納著德國krautrock電子音樂薰陶而來的「柏林年代」姊妹專輯《Low》和《Heroes》,而Kraftwerk的《Trans-Europe Express》專輯是無人不曉的electro-pop藍本之作,再加上歐陸electro-disco / Italo-disco電音教祖Giorgio Moroder的《From Here to Eternity》專輯、他為Donna Summer操刀的electro-disco舞池金曲〈I Feel Love〉、法國space-disco電子樂隊Space的首張專輯《Magic Fly》、紐約市electro-punk老祖Suicide(由他們開創了二人電子組合之先河)的首張同名專輯《Suicide》,還有John Foxx領軍時期的英國new wave樂隊Ultravox來自《Ha!-Ha!-Ha!》專輯採用上Roland TR-77鼓機的一曲〈Hiroshima Mon Amour〉(廣島之戀)更被視為最早的英倫synth-pop歌曲。 踏入1978年,那才更聚焦地清晰展示到synth-pop / electro-pop的音樂形態。

《The Man Machine》專輯時期的Kraftwerk。

1978年,除了前輩Kraftwerk的《The Man Machine》之外,細野晴臣、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的日本techno-pop先鋒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同年成軍並出版首張同名專輯《Yellow Magic Orchestra》;英國industrial先鋒樂團Throbbing Gristle的首張單曲〈United〉,樂評人Jon Savage把這首夢囈式冷冽電音作品稱為「其中一支首張electro-pop單曲」;英國樂壇上第一隊以「全電子合成器演奏」姿態出來的樂隊、來自鋼鐵工業城市雪菲爾的The Human League帶來的首張單曲〈Being Boiled〉;還有英國電音製作人Daniel Miller化身的The Normal(同時他也創辦了獨立廠牌Mute Records)的唯一單曲唱片〈Warm Leatherette〉/〈T.V.O.D.〉,彼此都更具體地開創synth-pop / electro-pop的先河。

再經過由new wave而轉型至synth主導音樂路線的英國音樂人Gary Numan在1979年相繼帶來了〈Are 'Friends' Electric?〉和〈Cars〉這兩首英國排行榜冠軍單曲,得以帶來推波助瀾的效應。到了1980年,synth-pop / electro-pop樂潮已在英國樂壇上全面爆發,而且也促使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取得普及化的發展。

以冷酷形象見稱的Gary Numan在1979年帶來了兩首英國排行榜冠軍單曲〈Are 'Friends' Electric?〉和〈Cars〉,是英國synth-pop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Synth-pop / electro-pop的衍生,背後意義並不獨只是標誌著一門以電子合成器製作出來的流行音樂那麼簡單。當時崛起的年青電子樂手,都經歷過punk movement的衝擊,他們把持著punk的D.I.Y.自主音樂態度,以不學無術的精神自學電子合成器運用,背後有著「反搖滾」的理念,所以synth-pop / electro-pop也是屬於post-punk版圖的一部分。同時,他們的作品亦呈現著後現代主義與未來主義氣息,實行締造出一種象徵80年代這個新時代的嶄新音樂體系。

跨越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synth-pop / electro-pop運動,當中可以劃分成兩個階段:1978至1980年被視為「第一浪」,由於當時電子合成器尚未普及,選擇也有限,年輕樂手們都只能採用較舊的型號(而且是二手的),所以出來的電音作品亦有著一份初生之犢與粗獷;踏入80年代,電子流行音樂熱潮正式白熱化,到了1981年間陸續有更多精巧而輕便的新型號電子合成器面世,因此自當年起便被視為「第二浪」,電音作品也開始精良渾圓起來。

最早期的The Human League英國第一隊以「全電子合成器演奏」姿態的樂隊。

當期時的電音音樂單位,當中有全電子合成器演奏的樂隊(或接近全電子),如The Human League、Soft Cell、Depeche Mode、Yazoo,他們都是用上很多電音程序、採用鼓機的樂團;也有半電子型式的樂隊,如Gary Numan、Ultravox、New Order,他們是有結他手有貝斯手有鼓手的full band姿態,但作品卻是以synth riff作主導並奏出電氣化的曲風。事實上,那時有不少new wave或post-punk樂隊都紛紛投向電音路線,在這個音樂流派上留下過代表作,那從而得以構成那龐大的synth-pop / electro-pop音樂版圖。

毋庸置疑,在那些年英國是synth-pop / electro-pop運動的主要重鎮,但同時也是得以在全球蔓延。如德國的Neue Deutsche Welle (new german wave)流派當中有D.A.F.(Deutsch Amerikanische Freundschaft)、Der Plan等電音樂隊;法國有Taxi Girl、Elli et Jacno、Étienne Daho等法式浪漫synth-pop;比利時代表是Telax;瑞士代表是Yello;日本除了Y.M.O.之外還有Plastics、P-Model;來到北美洲,加拿大出產了Rational Youth、Men Without Hats、Trans-X;而在美國底特律亦有一隊Cybotron,他們不只是electro-pop樂團,更被公認為Detroit techno的元老——成員Juan Atkins正是日後「底特律techno三雄」之一。

【介紹番】這圖片中的四台經典analog電子合成器,從左上順時針方向分別是ARP 2600、Prophet 5、Minimoog和Roland Jupiter-4,早在80年代之前(1977至79年間)的synth-pop / electro-pop曲目,有不少都是採用它們製作出來。(鳴謝電子合成器資料提供:Timmy Lok @ 香港電子音樂社)

撰文:袁智聰

 

其他音樂流派歌單: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選一覽:

月事呈報:五月天、五月天母親,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