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 Slowdive :緣分令我在24年前看到他們的演出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Slowdive的第二張專輯《Souvlaki》面世25週年,那不但憶起當年我對這張高質的shoegaze / dream-pop是多麼趨之若鶩,《Souvlaki》所呈現出的夢幻、幽美、飄逸、流麗、淒迷,既有縈繞心頭的溫婉動人歌曲,也有宛如飛上太空的氛圍化曲目,是一張令人聽得醉生夢死的專輯。更教我趨之若鶩,是英國ambient教父Brian Eno為〈Sing〉和〈Here She Comes〉兩曲客串,簡直是個夢幻組合。
也因為《Souvlaki》遲來的在94年登陸美國,結果竟造就了我這位Slowdive粉絲能在紐約市看到他們的巡演之機會,而且地點還要是在傳奇性音樂表演聖地CBGB!
撰文:袁智聰

上星期四(5月17日)是英國 shoegaze 名團 Slowdive 的第二張專輯《 Souvlaki 》面世25週年。25週年紀念啊,友人問我會不會再寫寫這張專輯,我說:一定會。但我想從較個人情意結的角度出發。

Slowdive 在1993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 Souvlaki 》,直到他們在2014年重組我才集齊五位成員的簽名。(攝影:袁智聰)

《 Just For a Day 》vs《 Souvlaki 》:到底我喜歡 Slowdive 的1991年首張專輯《 Just For a Day 》多些,還是喜歡1993年的第2張專輯《 Souvlaki 》多些?在一時之間我總回答不到。當然,論到之於樂隊的奠定性意義,那毋庸置疑一定是前者。然而哪張較好聽呢?那就視乎你想聽到是哪方面的Slowdive。所以我會說《 Just For a Day 》是他們在 shoegaze 範疇的代表作,而《 Souvlaki 》則是樂隊進化到唯美動聽 dream-pop 的優秀聲音。誠然,在多年來我聽《 Souvlaki 》的次數,並不下於《 Just For a Day》。

我是看著 shoegaze 樂潮在1990、91年間爆發的那一代樂迷,然而來到1993年,即使只是兩、三年之隔,shoegaze 在英國本土已被音樂傳媒視為明日黃花、不合時宜的東西(《 Melody Maker 》和《 NME 》等音樂週報的病垢是過份著重「打造」獨立音樂潮流而令到一切來得快時也去得快)。而那群年輕樂隊,其實在當時仍在成長中。

當 Slowdive 在1993年出版《 Souvlaki 》時,他跟之前備受傳媒寵愛加的情況已為大相逕庭,反之卻遭受到不少抨擊,得不到中肯的評論。後來大家看到《 Souvlaki 》專輯仍有相當不俗的高評價,其實也是經過多年後所平反的。

在當年,我並沒有被潮流牽著鼻子走。所以《 Souvlaki 》仍是叫我引頸以待而來的專輯,而且聽得稱心滿意,真心認定是 Slowdive 的高質佳作。

左:《 Souvlaki 》面世後我在《年青人周報》介紹 Slowdive 這張新作的專題文章;右:及後文章在我自資出版的1993年樂評文集《音樂殖民地》(紅書)重刊。

灌錄《 Souvlaki 》時,Neil Halstead 和 Rachel Goswell 這對情侶已告分手。專輯裡的歌曲,都是Neil在獨處下創作成(錄音期間他曾突然跑到威爾斯的農舍閉關寫歌)。也是何解《 Souvlak i》裡的曲子,乃來得如斯細膩動聽、情感濃郁,而Neil也不再是昔日的迷濛演繹方式,而換上舒舒服服的真摯唱腔。

忘不了初聽到先行EP《 Outside Your Room 》時,一曲〈Alison〉已多麼的叫我為之喜悅,見證到 Slowdive 把shoegaze / dream-pop 帶到去一個雋永怡人的層次。

《 Souvlaki 》所呈現出的夢幻、幽美、飄逸、流麗、淒迷,既有縈繞心頭的溫婉動人歌曲,也有宛如飛上太空的氛圍化曲目,是一張令人聽得醉生夢死的專輯。更教我趨之若鶩,是英國 ambient 教父 Brian Eno 為〈Sing〉和〈Here She Comes〉兩曲客串,簡直是個夢幻組合。原本 Slowdive 是想找他為樂隊監製專輯,但Eno的回覆是「我只跟你們合作好了」。

當時,Slowdive 在海外的發展也並不順利。來自英國獨立名廠 Creation Records 的他們,在美國是簽了給SBK Records。可是 Slowdive 跟 SBK Records 的合作發生了問題,導至已公佈的北美洲巡演也要告吹,而《 Souvlaki 》也延遲了差不多一年才在1994年於美國正式發行(之前當地樂迷只能購買昂貴的進口Creation版)。

也因為《Souvlaki》遲來的在94年登陸美國,結果竟造就了我這位Slowdive粉絲能在紐約市看到他們的巡演之機會,而且地點還要是在傳奇性音樂表演聖地CBGB!

1994年4月,我到紐約市旅遊,逗留了一個多星期(就是遇上Kurt Cobain自殺那次)。在那個互聯網尚未通用的年代,事前我完全沒有甚麼睇 live gig 的計劃,而我只能當一名「佛系樂迷」,抵達紐約市後才找份「村聲」《 The Village Voice 》當作節目指南,隨緣地看看這陣子有甚麼音樂會舉行。

而我就在《 The Village Voice 》的CBGB廣告上,見到 Slowdive 的名字,還要是幾天後舉行,當真不得了啊!(請想像一下我拿著《 The Village Voice 》乍驚乍喜的反應。)

我就是因為 Slowdive,才首次拜訪 CBGB 都個紐約 punk rock 發源場地。之前已致電查詢過門票尚未售罄,在表演當日下午,我便跑到 CBGB 買了門票,安心地等待晚上的演出。

當晩在場內發售的「1994北美巡演」場刊,Slowdive 已交代了他們遲來登陸美國的原因,並向樂迷致歉;而這次是樂隊在有限的資金下自資舉行的巡迴演出。

1994年4月8日 Slowdive 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下城的 CBGB 演出,當時我的傻瓜相機菲林有限,所以我只有集中拍 Rachel Goswell 。(攝影:袁智聰)

能夠在一間小型 livehouse 近距離看 Slowdive 的現場演出,當時對我來說是萬般夢幻的事,眼前就是年紀跟我差不多的 Neil Halstead、Rachel Goswell、Nick Chaplin 和 Christian Savill,而鼓手則已換上了 Ian McCutcheon。當年返到香港,足以叫我向一眾英倫獨立音樂同好炫耀一番。

當晚在Slowdive之前有兩隊樂隊共演,暖場的第一隊已忘記了是甚麼名字,第二隊是喚作 Fossil 的紐約市 indie rock 樂隊,我所見有不少觀眾是專誠來看他們(因為這群樂迷跟著沒看 Slowdive 便走了),而一年後 Fossil 在主流公司Sire旗下出版了首張同名專輯,我也有為他們寫過碟評。

當 Slowdive 表演完畢,已經差不多凌晨12點半,當我步出 CBGB 的一刻才猛然醒起我要搭那架 Subway 地鐵列車已停駛,要經較麻煩的路線才能回到皇后區的住所。

Slowdive: North American Tour 1994 設計粗糙的場刊,20年後也集齊各人的簽名。(攝影:袁智聰)

2014年初,Slowdive 宣布復合,要感謝 Songs For Children 在同年7月把他們帶到香港,於九展Rotunda 3舉行專場音樂會。這是我第二次看 Slowdive 的現場演出,跟我當年在紐約市看他們剛好相隔了20個年頭,都說是緣分吧。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選一覽:

月事呈報:五月天、五月天母親,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