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音樂精靈 Björk 的驚為天人首張真.個人專輯面世25週年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25年前,前冰島獨立名團 The Sugarcubes 女主唱 Björk 的首張官方個人專輯 《 Debut 》面世,即使她在早年已有出版過個人唱片,但這次把專輯名正言順地喚作「Debut」,因為這才是她真正得以全盤自主的原創歌曲專輯,標誌著其音樂生涯的一個新開始。而 《 Debut 》裡所跨越 electronica、 jazz、 pop、 world music 等音樂流派的風格,是90年代「折衷派」( eclectic )音樂的指標式作品,同時也對後世的女性電音唱作人開啓了一度重大的門戶。
撰文:袁智聰

1993年7月5日,從冰島移居倫敦一段日子的 Björk在英國獨立廠牌 One Little Indian 旗下發表了其首張官方個人專輯 《Debut》,當年我們都喜見這位本已獨當一面的前冰島獨立名團 The Sugarcubes 女主唱得以作單飛發展。在專輯面世的時候, Björk 仍是只有一眾獨立音樂愛好者才會對她為之注目的藝人,很多人仍未懂得讀出她的名字,也尚仍未取得「冰島音樂女神」的稱號。然而就在不足一年間, Björk隨即聲名鵲起,不但成為樂壇上炙手可熱、無人不曉的新音樂才女,更被視為潮流教主、得以登上娛樂新聞的名人。

Björk 首張個人專輯 《 Debut 》唱片封面上只是一張黑白照片,但她一臉含情脈脈、乖巧純情的樣子,跟平時表情多多、古靈精怪的她形成反差,從而也成為其典故。

大家有需要知道, 《 Debut 》並非 Björk 的第一張個人唱片。早在1977年,年僅11歲的 Björk Guðmundsdóttir 已在冰島本土出版了以改編歌為主的個人專輯 《Björk》;況且在 The Sugarcubes 年代,她又曾以個人身分走出來跟爵士鋼琴手 Guðmundar Ingólfssonar 組成 Björk Guðmundsdóttir & tríó Guðmundar Ingólfssonar ,在1990年發行過爵士樂專輯 《 Gling-Gló 》。之不過,Björk 乃視 《 Debut 》為其首張官方個人專輯,還名正言順地喚作「Debut」,因為這才是她真正得以全盤自主的原創歌曲專輯,標誌著其音樂生涯的一個新開始。

我本已是 The Sugarcubes 的樂迷,所以在那幾年間也看著 Björk 逐步踏出單飛之路。1991年曼徹斯特 house / techno 電音樂團 808 State 出版的第三張專輯《 ex:el 》裡找來 Björk 合寫與演繹了〈Qmart〉和〈Ooops〉兩曲(後者亦作單曲發行),那正為她日後的電音取向露出端倪(而 808 State主將 Graham Massey 跟著也成為Björk第二張個人專輯的製作人《 Post 》)。而《 Debut 》裡最先釋出的歌曲不是先行單曲 〈 Human Behaviour 〉,而是在1993年4月給音樂刊物兼CD合輯 《 Volume 》第六期 《 Volume Six 》率先發表的 〈 One Day 〉,那時我方知道 Björk 將要出版個人專輯了。

作為一張「英國製造」的專輯,《Debut》的幕後功巨是跟 Massive Attack 同樣來自 Bristol 傳奇性 sound system 團體 The Wild Bunch 、倫敦 hip house 先鋒組合 Soul II Soul 的製作人 Nellee Hooper 。 Björk 夥拍 Nelle Hooper 合作下,令到深受當時倫敦地下 club scene  / 電音舞曲影響的她得以全然擺脫昔日 The Sugarcubes 的獨立搖滾枷鎖,而建立出其電音唱作歌手的姿態。其音樂班底中還有兩位重要的樂手,那分別是英籍tabla敲擊手兼製作人 Talvin Singh,以及電音程式製作人 Marius de Vries 。

深受當時倫敦地下club scene / 電音舞曲影響的 Björk 從冰島跑到英國發展,本來她只打算灌錄完一張專輯便返回祖家。結果她在倫敦定居了幾年,也漸漸討厭這個城市。 (攝影:Jean Baptiste Mondino)

專輯裡所灌錄的,是Björk在過去10年間所寫成的歌曲(因不合符 The Sugarcubes 的風格而之前沒有被取用),也是何解來得曲曲皆精,更表現到她的戲劇性唱腔。能夠被視為驚為天人之作,《 Debut 》之重點能夠跨越 electronica (house / IDM / chill-out)、jazz 、pop 、world music 等音樂流派,既尖端而又優雅、實驗而又悅耳,是90年代「折衷派」(eclectic)音樂的指標式作品,也對當時的 trip hop 運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並為後世的女性電音唱作人開啓了一度重大的門戶。

先行單曲 〈 Human Behaviour 〉是建基於巴西 bossa nova 教父 Antônio Carlos Jobim 曲目〈Go Down Dyin〉的 Ray Brown Orchestra 演奏版之sample上,這首從動物認知來探討人性的歌曲,亦同時糅合著民族音樂節奏、電音肌理,所祭出的曲風正跟當時的 trip hop 為不謀而合,歌曲的童話式mv也是 Björk 首次跟法國導演 Michel Gondry 合作。

美不勝收的第二張單曲 〈 Venus as a Boy 〉,Talvin Singh 固然功不可沒,除了tabla手鼓外還帶印度 Bollywood 電影式配樂伴奏,很chill的一曲。那由 Sophie Mulle r執導的「廚房煎蛋」mv,更印證了王菲的「菠蘿頭」之原型。

〈 Big Time Sensuality 〉和 〈 Violently Happy 〉都是 Björk 較電音舞曲/club sound的單曲作品,前者 techno house 曲風又 funk 又 groovy,後者則有著 deep techno 的底蘊。 〈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This (recorded live at the Milk Bar toilets) 〉更直接叫你體驗 Milk Bar 的派對場景,由舞池走到洗手間。

在古意盎然的豎琴伴奏下重唱老歌/ jazz standard 曲目 〈 Like Someone in Love 〉,絕對是美麗得無話可說; 〈 Come to Me 〉的靡爛之美叫人聽得溶化,在幽悒的木管樂下 〈 The Anchor Song 〉就如在深夜孤寂地身處於海港上。

1993年,Björk 為電影 《 The Young Americans 》跟配樂作曲家 David Arnold 合作了一曲 〈 Play Dead 〉並作單曲發行。此曲原本並不屬於《 Debut 》內,到後來專輯作再版時,才新增成為 bonus曲目。

對比起日後 Björk 的個人作品,也可以肯定地說:《 Debut 》是她歷來音樂風格最平易近人、容易入耳的一張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