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0|林鄭博連任最後一擊 「秘密武器」疑因疫潮縮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明日(11月25日)將公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她今日見記者時率先放話,表示報告內會有約200項新措施,但由於疫情至今已花3,100億元救經濟,因此大部分措施料將不涉大規模花費公帑,而是整合為主。
一般相信,林鄭月娥如要爭取連任,今份施政報告已是「最後機會」,在北京和港人面前爭取表現。但有別於往年,今年在施政報告前夕流出的消息,卻相對稀少,難道她在200項新措施中,暗藏「秘密武器」?

▼施政報告前夕 林鄭月娥見記者情況▼

疫情、經濟重創 爭取表現的最後機會

今年施政報告原定在10月中發表,但林鄭於公布前兩天表示因應今年疫情及社會動盪,不少市民希望看到香港經濟前景,因此向中央提出一些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的措施,決定用多一點時間與中央部委商量,因此延遲公布。但這亦意味,林鄭將有更多時間醞釀最終的報告內容,變相外界會對今份施政報告有更高期望。

從政治角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站在「災難政治學」的角度,有危就有機,重大天災人禍往往是政治領袖展現能力的好機會。本港疫情於今年1月底爆發,正好碰上修例風波退潮,硬生生「冷卻」了社會氣氛。政界一般預期,林鄭可以靠處理疫情挽回民心。然而,林鄭在爆疫初期對於邊境管制問題猶豫不決、以政治化的口徑回應訴求、口罩問題無法滿足市民期望,民望進一步下挫,一度跌至18.2分(2月17日至19日,香港民意研究所數字)的最低點。

疫情隨後亦反反復復,出現第二、三、四波,被指與檢疫漏洞有關。經濟活動也難以重啟,近日確診個案回彈至每日新增近百宗,與內地恢復通關、新加坡旅遊氣泡,一律「臨門一腳」出事,林鄭政府壓止疫情能力備受質疑。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時間點。現時距離2022年特首選舉尚有一年半,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如有意爭取連任或競逐寶座,現時就需要發力,向北京展現管好香港的決心。有建制派人士解釋,特首選舉年之前一年的兩會(人大、政協會議),傳統上是中央開始就特首人選向香港政商界高層「密集式摸底」的契機。因為兩會是中國政治年度大事,香港大部分政經名人雲集京城與京官見面,京官不論在會議上還是非正式場合,或多或少都會問及對特首人選的看法;政商界內部也會開始討論潛在特首人選。換句話說,如有意於2022年競逐特首之位,明年兩會前就需要累積聲望,獲得中央青睞的機會也就更高。

簡言之,無論是對於港人還是北京而言,林鄭今份施政報告都是重要的「二次進攻」機會,甚至是「最後一擊」,讓她重新爭取表現,展現政府如何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如林鄭今次未能「力挽狂瀾」,爭取連任機會可算「凍過水」。

新冠肺炎疫情近日爆發第四波。(歐嘉樂攝)

今年流出消息較少 會否「好戲在後頭」?

在過往施政報告發表前一、兩星期,各大傳媒都會陸續報道與施政報告相關的內部消息,部分政策甚至在公布前已有相當多細節。然而,今年流出的內容主要與大灣區相關、與內地金融層面的互聯互通、小蠔灣建屋計劃等,消息相對過往為少,且細節不多。

林鄭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今年施政報告會額外提出200項新措施,但同時做好「期望管理」,表示現時公共財政緊絀,經過財政預算案派錢、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後,政府已動用3,100億元公帑,預料會出現大型赤字,因此很多新措施都會透過改革、精簡、協同效應,希望在不增加耗用資源下提供更好服務。

唯一可稍稍令外界有所期待的,是林鄭提到施政報告內會有一些在北京、深圳中爭取到支持的措施。據知情者透露,北京本來確有不少惠港措施,讓林鄭加進今年施政報告之內,惟到了具體研究時,發現因疫潮關係,該些措施若強行出台,「威力」會大大折扣,因現時疫情已基本阻斷了內地與香港的人流及物流正常運作,且大部分相關經濟環節已半「慢駛」狀態,不宜在此大環境下推出太多新措施。可以預見,今年施政報告本有「新秘密武器」,即北京一系列惠港措施,有望令香港經濟民生受惠,但在疫潮持續下被逼規模「縮水」,至於仍存留多少項措施,則有待明日揭盅。

此外,且看200項新措施之中,對於大眾最關注的房屋等民生政策,會否隱藏「秘招」,足以讓今份施政報告變得「有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