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訪粵手記|福田書記妙喻河套「天下奇觀」 折射港深融合曲折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歷來最高規格和最具突破的香港主流媒體高層人士大灣區參訪團,上周六(2月25日)圓滿結束。很多團員印象最深刻的一幕,莫過於站在「河套港深協同創新中心」大廈的40多樓上,隔着玻璃牆放眼所見深圳河兩岸的景象——深圳高樓林立,香港魚塘滿佈。當時負責介紹的福田區區委書記黃偉形容眼前是「天下奇觀」:「都說香港高度密集,但那裡一片田園風光,可見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在場傳媒高層紛紛感慨黃偉所言甚是;而黃偉能全程在普通話和廣東話當中切換自如,也令團員眼前一亮,有人笑言「香港高官的普通話,就沒有福田書記的廣東話流利」。

福田區區委書記黃偉向香港傳媒高層大灣區參訪團介紹河套時,在普通話和廣東話當中切換自如,令團員眼前一亮。(黃雲娜攝)

妙喻河套「天下奇觀」

參訪團由中聯辦統籌、副主任盧新寧做顧問,包括《香港01》的18間主流傳媒獲邀,一連三日考察作為「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廣州、「全國性經濟城市」的深圳、「重要節點城市」的東莞,冀在「高質量發展」和「再造新廣東」當中尋找「香港新篇章」。

在深圳,參訪團登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河套港深協同創新中心大樓40多樓,由深圳福田區委書記黃偉負責接待。福田是深圳的金融中心,位列全國十大強區,堪稱「富可敵省」,2021年GDP超過5300億元人民幣,僅次於南山區的7600億元人民幣。

「我經常說,這裡是『天下奇觀』!」黃偉帶領團員走到東南角的玻璃牆前,指着眼前蜿蜒曲折的深圳河兩岸說,「深圳這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另一邊,田園風光,安靜美麗,那是香港」,然後滔滔不絕地講起「天下奇觀」的「三個奇」。

黃偉解釋:第一奇是奇蹟的發展——在1992年,深圳河兩邊一樣都是魚塘和農田,經過短短30年,深圳沿岸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第二奇是奇特的迷思——人們通常以為香港土地不足、建築高度密集,但香港沿岸「恰恰是一片田園風光」。第三奇是奇怪的歷史——港英政府在1951年根據《公安條例》把香港和深圳之間邊境以南大約28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不得自由進出的「禁區」,「透過法律手段,人為地把同胞割成兩半。」

福田區區委書記黃偉形容河套發展是「天下奇觀」,深圳沿岸高樓林立,而香港沿岸魚塘滿佈。(視覺中國)

形容港深「天作之美」

「基本結論就是,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就是這麼簡單。某程度上,香港可用的土地甚至比深圳的要富裕得多。」黃偉續指,經過歷屆特區政府的努力,邊境禁區逐漸解禁,而河套目前具備開發條件,更加需要深港政府找到共同目標,攜手共進。

在場傳媒高層紛紛表示黃偉所言甚是。黃偉緊接着再用「天作之美」形容深港合作:香港有些優勢正好是深圳的短板,例如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國際通行法律、聯通全球網絡;同時香港一些薄弱環節,例如空間狹小、成本高企、市場容量不足、科研轉化能力較低,恰好都是深圳的強處;因此,雙方絕對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更好發揮協同作用。

「黃書記說出我們心聲!」「香港確實需要急起直追!」「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香港不想發展河套!」——參訪團成員聽着黃偉的奇觀妙喻,看着眼前的香港魚塘,耳語不斷。

事實上,特區政府對待河套發展甚或港深合作的態度,早已為人詬病,近年才有改進。

黃偉形容深港合作是「天作之美」,需要雙方找到共同目標、互相取長補短。(黃雲娜攝)

陳方安生按「暫停鍵」

早在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港深已經共同探討邊境發展,包括治理深圳河、設立皇崗口岸、合作開發新界北,但後來由於涉及重大跨境基建,進度相當緩慢。

到了1991年,深圳市政治協商會議陸續有委員提交港深邊境合作提案,例如有「皇巴士大王」之稱的新田鄉事委員會前主席文伙泰,廣邀兩地學者展開包括跨境交通、福田保稅區、河套跨境科技園構思的研究,而研究團隊更多次與深圳市政府、口岸辦公室、國務院港澳特區辦公室、甚至外交部等各級主管會面,不斷論證港深融合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都覺得,這個事情等香港回歸後能做。」當年有份參與研究的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張克科曾經告訴《香港01》,團隊圍繞「跨境科技園」做過一份涉及7.9平方公里土地,橫跨深圳灣、河套和新田等地區的規劃藍圖,甚至提出「一地兩檢」、「一河兩岸沿河經濟帶合作」等等跨境合作概念,期待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可以逐一實現。

香港傳媒高層參訪團到訪深圳「河套港深協同創新中心」,有感香港需要急起直追。(黃雲娜攝)

區隔被動VS積極融合

可惜,事與願違。回歸後不久,深圳團隊為了確認土地權屬和法律問題,曾邀時任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做法律顧問,並取得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的同意,繼續推進邊境「融合發展」。然而,時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帶領的香港團隊,卻充滿「區隔思維」,並以「河套已經根據國際法劃給香港」為由,拒絕深圳方面「插手」河套地區事務。

自此,新界北及邊境發展按下了「暫停鍵」。直到2005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才在《施政報告》建議縮減邊境禁區範圍,至2008年陸續減少至4平方公里,並破天荒地建議由港深政府共同開發河套地區。兩地研究機構也頻密舉行「港深合作論壇」,並以「港深國際大都會」作為戰略構想,探討城際融合與協同,為兩地政府聚首磋商創造契機。

文伙泰和張克科的研究團隊,也於2008年政府公開諮詢期間,發表《香港與深圳「一河兩岸」合作與發展的新思考》一文,從港深合作角度規劃河套區以東地區,重新建構新界北。可是,此後美國次按危機引起全球金融海嘯,香港只好集中精力應對,而復蘇後又受惠於大量熱錢流入所締造的地產和金融蓬勃,再次把港深融合的議題拋諸腦後。

細看文伙泰2008年發表的《香港與深圳「一河兩岸」合作與發展的新思考》和林鄭月娥2021年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不難發現後者提到的「兩城三圈」,其實與前者所規劃的一脈相承。(香港01)

重啟後要按「加快鍵」

這一停就停了將近10年,直到2017年1月,港深政府簽訂《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兩地合作進程終於按下「重啟鍵」。不過,港方施工進度仍比想像中要慢得多,在2020年底,河套地區才平整了土地,得以進行第一期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礎設施工程。然後又等了一年,在2021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同晚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被指有望為邊境發展按下「加快鍵」。可以說,特區政府總算邁出港深融合的歷史性一步。

不過,倘若細看文伙泰的《一河兩岸》和林鄭月娥的《發展策略》,不難發現後者提到的「兩城三圈」,即「港深緊密互動圈」、「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的功能,其實與前者所規劃的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特區政府那歷史性的一步,已經足足慢了13年,而且和13年前早就應該邁出的那一步差別不大。

再者,「北部都會區」提出之後,過去一年多來幾乎沒有什麼動靜。直至前日(2月27日),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才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前往深圳 ,與深圳市常務副市長黃敏帶領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團,舉行首次「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會議」,正式就跨境交通、口岸規劃、前海發展、落馬洲河套區建設等「北都」合作對接範疇交換意見。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前往深圳 ,與深圳市常務副市長黃敏帶領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團,舉行首次「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會議」。(黃偉綸Facebook圖片)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河套發展進度的滯後,正是港深融合緩慢的縮影,確實如黃偉所說是「天下奇觀」。

難怪參訪團團長李大宏在總結行程時特別提到,對黃偉之言「很有同感」。他相信,昔日香港人能在獅子山下創造香港奇蹟,「改革開放」之後的深圳人則在蓮花山下創造深圳奇蹟,今後只要港深緊密合作、優勢互補,一定能夠創造更大奇蹟。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山西的黃偉,為參訪團簡介期間,全程都在普通話和廣東話當中切換自如,令團員眼前一亮,有人更笑言「香港高官的普通話,就沒有福田書記的廣東話流利」。而當隨團記者詢問黃偉可否留下聯絡方式時,他也大方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任由各人「掃碼加友」,事後更直接發送手提電話號碼,歡迎港媒再訪當地多加交流。

事實上,是次香港傳媒高層參訪廣東,規格甚高,極具突破——既獲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接見暢談,又獲廣州市委書記林克慶、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等設宴招待,而且他們全都樂意和傳媒高層交換微信,並承諾可為採訪提供便利和保障。

內地在變,發展理念在變,官員格局在變;反觀香港,還想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