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互動交流答問會 討論文藝產業、法治人才、應急安全

撰文:文睿 馮子健 李宇婷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今日(13日)出席立法會第二次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分兩節討論3個議題,包括「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法治人才」及「應急安全」。有議員提出,要引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藝術產業,亦有人建議香港的法學院可以學習伊斯蘭法律。

特首李家超表示,推行行政長官交流答問大會的目的是為治港創造更高的價值,感謝各議員在上次的互動交流問答大會的表現,今日期望在文化藝術、法治人才及應急安全再作討論。

李家超指,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文化藝術中心,推進文化自強;法治人才方面,他指香港有良好的法治人才,要善用現有資源,鞏固法治地短,聯通國際;應急方面,要提高對急應事件的保障事件,他指跨部門團隊有能力,是節將探討是否可與內地合作維持急應能力等。他指,今日三個題目繼承上次的交流答問大會主題,期望與議員共建更好的香港。

李家超表示,第一節主題為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是「二十大」報告中的第八節,指要發展文化,實施重大文化體系專案戰略,要文化深度發展,說好中國、香港故事。他指,港府促請中外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活動成功吸引逾萬人來港參與,可將深厚的文化搬上國際舞台,加上港有「M+」等文化博物館等,對港的文化發展空間有優勢,詢問議員香港可如何更好發展文化及推進文創合作。

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在會上指香港流行文化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早前舉辦的張學友演唱會和林俊杰演唱會都有很多人欣賞,問到有否更多政策或基金幫助推動舉辦更多演唱會,以推動周邊產業和旅遊業。李家超回應指,同意如演唱會對推動本地文化很重要,認為香港在場地方面要多加努力,而《施政報告》亦有資助或基金幫助推動文化創意活動。

民建聯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仲尼指,西九文化區一流設施要邀請珍藏展覽,大力推廣活動,早前法國卡地亞在香港都有類似活動,希望更加吸引私人項目。他指可設科技設備入場觀眾親身體驗互動體驗,同時不要忘記推廣本土中華文化,應參考國際龍舟大賽,讓活動年輕化、盛事化。

李:與內地合作推出旅遊路線 「鍾意打功夫就去佛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提到《施政報告》中提到文化發展藍圖,他相信未來要做好文化藝術產業鏈,包括如何吸引人才等,他詢問李家超未來該如何更好結合文化旅遊?李家超指,文化旅遊有協同效應,他指香港有西九文化區、故宮及「M+」,每年吸引的人流逾百萬人,他指香港有不少博物館,對推動旅遊有作用。

李家超透露將舉辦文化演藝博覽等,有不少新線路如綠色旅遊、抗戰歷史路線、藍色旅遊線路等多方面發展,更可與內地合作,「我較為鍾意打功夫嘅就去佛山」,可將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擴展至國際。

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早前和文化業界溝通,他們指香港吸引國際投資做藝術,其中原因是香港物流配套難以取代,令他發現文化產業後面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他認為香港文化融資比較少,認為要加碼,以培養更多文化獨角獸。另外香港的藝術科技比較着重硬件,霍啟剛建議建立更多中華文化的數據庫。

李家超回應指,文化委員會現時包括推動文藝創意發展藍圖等重任,今日的交流會可以討論一下文化融資的安排,但就認為第一步要增加投資的可能性,關注如何用好政府的投資基金,希望能用於策略性的行業。李家超說,最想發展的是知識產業平台,認為可強化配合文化藝術工作,至於是否需要設立司長或副司長統籌就需要再研究。

譚岳衡倡引入內地文創產業資金到港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譚岳衡稱,香港近期多項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音樂晚會、展覽很多是中資企業舉辦,問及如何讓中資推展文創產業。

特首李家超稱,感謝譚岳衡給予講普通話的機會,希望他將就一下,聽不懂可再討論。李家超指中資企業建港方面期望很高,無論2019年「黑暴」,到現在建港方面都可以發揮力量,包括資金、網絡方面,以及文化藝術推展方面。

他指中資企業很有作為,看到舉辦很多受歡迎活動,希望聽聽議員意見,反問譚岳衡覺得如何發揮中資的特別優勢力量,推展文創產業化。

譚岳衡稱,中資要將更多中外資源引入香港,特別是將內地文化資源邀請到香港,走進香港社區、學校,形成多層次豐富香港文化交流。他續稱,中資要擔當邀請者、支持者、贊助者的角色,中資要加大文創企業金融支持,引入內地有規模的文創產業資金到港、引入文創投資基金,協同香港藝術家,推廣內地市場。

工聯會郭偉强表示,現時輸入人才、外勞政策關乎不同行業,他指人才輸入前政府未有詢問工聯會意見,他強調政府未有得到勞工界共識及足夠討論,便全天候輸入外勞。他重申,有不少前線員工擔心公司不再培訓本地員工,未入行的工人則擔心公司將長期依賴外勞。他形容相關輸入勞工政策已「米已成炊」,詢問政府會否善用工聯會做好把關工作。

李家超對郭的意見表示理解,並強調自己十分重視勞工權益,他重申本地勞工優先、不低於工資中位數、增加本地勞工培訓。他又指,不會大量輸入大量勞工,額度只是空缺職位的一半,僅期望提高競爭力,非長期措施,在26個行業中「批一個入一個」,並有勞工處把關。他重申,不論外勞或本地勞工都受到法例保障,「我嘅所有精力、關注點都擺喺本地勞工」。

李家超續指,願意與工會合作,倘發現輸入勞工中有造假等情況出現,絕不會姑息,重申這是短期措施。

第二節討論兩個題目,分別是「法治人才」及「應急安全」。李家超指「二十大」報告第七章強調提高國內法治水平的同時,要統籌法律法規的人才培養。內文又提到加快建設法治化水準,增強全民法治認識。

李家超指香港在法治方面有很多建樹,包括良好的法律制度、法律人才和素養。香港獲世界仲裁地點第三位,不少法律組織到港落戶,法律人才備受國際認同。近年香港積極和內地合作,舉辦不同的法律會議和培訓,國家構建法律制度進程上對涉外法律上有需求,諮詢議員香港是否可以建設成為中外國際人才法律培訓基地,是否可以貢獻國家法治建設。

李家超指,「二十大」報告對應急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包括大安全大應變框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等。香港在緊急事故已制定不同的應變計劃,包括大亞灣應變計劃,並加強演練以確保他們應變能力。他提到香港今年2月遠赴土耳其參與救援工作成功拯救4名受困者。香港在應急方法累積豐富經驗,但在硬件方面資源有限,包括山竹颱風襲港後大量樹木倒塌,超出硬件能力包括電鋸無法應付,因此諮詢議員香港可否自身優勢和大灣區城市建立聯防聯控應急機制,和內地互補使用。

李浩然指香港較少中東法律人才 倡設非普通法的法學院

選委界李浩然表示,十分認為香港可成為法律人才培訓的基地,他指普通法是一個平台,讓不同法律在港互相交流推廣的平台。他又指,香港是「一帶一路」的折點,不過香港較少中東法律人才,建議在大學設立非普通法的法學院,開始培養新的法律人才。

李浩然又指,香港航運的人才開始轉型,惟現時每年培訓的人只有30人,提供相開法律培訓律師樓也較少,期望政府可提出對策。

法律界立法會議員林新強稱,香港有良好法治制度及人才,可以邀請海外法官參與審判,可以參考其他司法管轄區的案例。他指香港有潛力發展成為中外國際法治人才培訓基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不過,他指出香港法律行業需要改革,才可以提升競爭力,教育方面香港缺乏統一法學專業證書收生及考試標準,學額不足令一半大學畢業的學生成為律師,統一標準進展緩慢,律師事務所、大律師新生有錯配。他又稱,大學教育階段後需要大、強律所才可以培養成為優秀律師,但現時香港律師事務所很難合拼壯大,阻力重重。

李家超指其他領域都有聽到、值得探討,香港整個法律從業員提升本身能力,希望林議員多提供資料,讓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他指律師會有努力,近期有進展,希望共同加把勁。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林順潮表示支持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會否檢討已有十八年歷史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合作協議,以配合後疫情時代和大灣區城市發展。

李家超回應指應急機制已在2018年更新,亦是處理疫情時的合作協議,在疫情期間既測試協議,亦有不斷強化,整個過程上不斷優化亦會要求相關部門包括醫務衞生局,目前對傳染病的突發事故有信心,另外現時亦就災害性重大事故的協調機制諮詢。

感謝關愛隊熱誠投入 「有超脫投入感」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文錦渡有沉降後,兩小時就解決香園圍口岸塞車問題,可見深港兩地應急做得好。他問及香港要防範風險,經過3年疫情特區重大危機處理機制有否提升,如何做好跨部門協調,做好社會動員。

李家超指,香港的應急系統都有強化,能隨時動員政府3至5%公務員,即約9,000人隨時加入突發協調工作。他指聽電話、查詢、系統操作,公務員駕馭有餘,派送物資、關愛等行動的動員都有強化。他又稱關愛隊是重要元素,感謝關愛隊熱誠、自發投入工作,稱「比打工心態跨出一步,有超脫投入感」。

他指任何應急機制第一要有預案、預演,跨部門有三級機制,即如可地區處理就地區處理;上一級就是部門處理;政府層面就局統籌。他指緊急事故協調中心就保安局統籌,再嚴重就他自己統籌。

裝備方面,他指硬件有限,認為建立大灣區的應急機制有幫助,稱大灣區裝備應該好。法律保障方面,他指希望不需要用緊急法,部門如全心全意履行職務都要法律獲得保障。

梁美芬亦建議 法學院可學習伊斯蘭法律

經民聯梁美芬表示,法治是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提到香港具兩文三語、行普通法,容易與國際接軌,她指有不少在港學習的法官或成為聯合國法官,會否提供選拔聯合國法官的機會。李家超表示,香港有不少公務員在現有制度下參與聯合國工作,有良好成果,他指倘港有法官參加國際組織職位,香港必定會全力支持。李家超指,政府曾做調查,香港有不少判例成為普通法的參考案例。

李家超追問梁美芬可如何將香港優勢擴展至國際上。梁美芬表示,香港有三間知名法學院,認為要有「一國兩制」、國家使命感,她指香港律師可考大灣區執業試,而香港又可成為國際調解中心,相信將有不少國際調解員來港工作,可以宣傳香港優勢。她建議三大法學院除學習普通法外,更可同時學習多邊國家的法律,如伊斯蘭國家等法律。李家超補充指,政府會凝聚三大法學院及律師會的力量發揮香港優勢。

大灣區聯防聯控 須處理三地法律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指,大灣區城市建立聯防聯控應急機制是好建議,一旦發生區域性危機事件,三地政府有機制如何第一時間到災區。他認為應盡早與廣東省、澳門商討安排。

李家超指問題一針見血,機制要處理三地法律,要符合三地法律而做到,深圳灣如果不幸發生火災,其實已經有聯合救火方案,先救援、後通報。他指沉船都有機制,內地可以到香港水域幫助,同樣香港都可以,例如飛行服務隊可以飛到大灣區城市救援。

他指參考救援隊到土耳其的經驗,有預先安排可以克服問題,香港希望向聯合國申請成為有中型救援隊伍的地點。

他強調需要考慮三地法規,但需要預先做很多工作。

選委界簡慧敏建議,設立由高層領導架構,推出「國際法律2023」計劃,與兩個法律團體、三個法學院等合作,培養精通國際法律的人才。李家超表示十分認同,認為推動及領導是十分重要,他感謝簡慧敏「連計劃名都諗好,相信對國際人才好吸引」,他詢問簡慧敏可如何強化內地法律的培訓。簡慧敏表示,法律人才對認識普通法外,也要加強認識內地法律,認為未必需要全盤了解,但可有主題性的內地法律培訓。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建議,跨部門團體可和內地相關部門建立常設溝通渠道,人才培養和培訓,建立區域應變中心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等。她續指設立應變機制可促進設立大灣區智慧城市群,香港可作國際窗口,和大灣區城市服務全球,在港建設國際性的人道應變平台。

李家超回應指,意見與保安局籌備的大灣區互動應變機制類似,保安局已和內地有關單位溝通和建立,保安局局長稍後和他們會有大規模會議,之後會公布進展。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曼琪建議培訓新時代高質量法律人才,內地與香港共同建設新型法律雙學位,包括網絡科技、數字經濟等等。第二建議國家仲裁國際化,吸引海外機構來港設基地,研究成為仲裁中心。第三釋放中小型律師行發展潛力,稱九成律師行都是中小型,港府與內地政府要研究兩地律師行聯營合作。

李家超指建議很好、有建設性。至於幫助中小型律師行,他指律政司有提供幫助,大灣區律師考試都有港人成功考取牌照執業,本地律師合夥限制都有放鬆。他表示有一直推動幫助中小型律師行熟悉內地程序、民商事法等都可以幫助拓展機遇。

他指政府有計劃幫助中小型企業,中小型律師行符合中小企的特質,政府相關資助都是適應,例如可申請中小企推廣基金幫助,以及有中小企的融資計劃。

民建聯立法會議周浩鼎指,疫情前已有內地外交人員接受國際法律培訓,未來亦有其他組織來港接受同樣培訓,香港如能得到內地外交部的指導,可繼續進行國際法的培訓,做好政府人員和國際外交人員的培訓,帶起香港聲譽,私人機構如考慮到國際法的培訓亦會考慮香港,做好國際涉外法治工作。

李家超回應指相信建議獲內地很支持,他問到推展培訓方面,考慮八大中心定位會不會更吸引。

周浩鼎回應指,首先考慮國際法的組織落戶香港,體現國際地位。他指三大國際司法組織,其中兩個分別在港有分署和律政司有合作,最後一個律政司副司長有到組織聯繫,爭取組織在港開設分署。

李家超總結發言表示感謝議員的意見、提問、互動交流,他指是次交流繼續開創在愛國者治港下的開創力,將於團隊深入考慮各議員意見。他強調,團結做事、凝聚共識、掌握系統觀念是做事的重點,把握好當前、長遠、特殊、通過歷史看現實等,他提到早前有多人取消登記器官捐贈,要看到背後有人故意取消,令到社會不穩,期望議員在現象中看到本質,未來共同構建更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