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空無助處理同學情緒問題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一連串事件已經反映大學制度和教育制度出現了扭曲的結構性問題,校長和局長均應對此有所承擔,否則莫怪將來有激烈的行動出現,把你們拉下台。
張秀賢
早前再有一名中大學生自殺,為本學年的第6名。(蔡正邦攝)

前天(3月5日)一名中大同學自殺,為本學年第6名自殺離世的中大同學,令人倍感傷痛。此類事件接連發生,但中大卻未有在輔導服務程序及學業情況等作出任何大型的檢討。一宗自殺可以解釋為個別事件,但6宗事件接連發生,則顯示出中大自身有獨特的問題,對同學構成困擾。

中大在第5宗事件發生之後,校方貌似感到問題嚴重,但未有一套完整的想法和檢討出現。跟校方管理層人員開會,他們只是強調重視問題之嚴重性,但對於校內保健處加設精神科、引入外界專業人員來校視察和檢討現時的輔導服務和同學求助的程序和執行問題、檢討校內學科的Academic Advisor制度【編按:即學業指導計劃】等建議,校方都只是表示態度開放,未有什麼政策上的動作。

「中大有晴」只是粉飾太平 未有解決結構問題

上兩星期,中大學生事務處等單位在中大舉行了一個名叫「中大有晴」的活動,邀請了法師、神父開辦講座,亦設有靜行、八段錦、畫畫等活動,同時向同學派雪糕。這類活動真的可以解決中大同學所面對的問題嗎?我感覺這類活動更像是在粉飾太平。明明問題的根源可能在於中大的結構問題,但校方部門卻將焦點放於個體身上。此種活動是否治本之道?

紓壓、紓困的工作當然要持續,但校方亦應正視其結構問題,引入外評以檢討中大的制度和各項工作,正正有助中大了解自身的不足,盡量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予師生。然而,校方現時表面關心,實則不斷推搪,真的令人大失所望。學生輕生不一定與物質掛勾,也不一定與家長期望有關。然而6宗輕生事件同樣發生在中大,沈祖堯作為一校之長,理應先自我檢討,才作出任何的責怪,否則再打幾篇網誌,也只會被視為風涼說話。

中大校長沈祖堯(資料圖片)

改善情緒支援配套 細心聆聽同學需要

要改善校內的情緒支援配套,其實方法有很多:

改善校內輔導人員比例,由現時平均1名輔導員對700至800名有情緒問題徵狀的同學,目標改為1名對400名。
校方必須成立工作小組,專門檢討校內的輔導服務、學生求助及處理情緒問題的各項工作程序,並須邀請外界的專業人士到校,以檢討現時的制度。
校內保健處需要增設精神科的門診服務,提供廉價服務予有需要的同學。

以上制度上的建議,其實在過往已經提出過,但校方未有接納,我在此懇請校方應該盡早就以上的改善措施表態,不要再「講一套,做一套」。

當然,除了檢討結構和制度問題外,我們自身都應該反省如何協助我們身邊有需要的朋友。有情緒問題的朋友未必在表面上發現,而是需要各位的關心。當朋友願意跟你說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應急於表達和回應,而應該細心聆聽,盡量以設身處地的方式開解別人。我們平日的文化,就是教我們太急於表達,漠視細心聆聽的需要,而這正是阻礙溝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殺超越個人因素 政府大學別再閃縮

同學輕生的問題,需要小心處理,尤其過往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自殺具傳染性,因此我們不應過分放大和渲染同學自殺問題,避免將其塑造成「英雄」的故事。生者應該為逝者而奮鬥,我們應該努力地為他們爭取,令政府和教育機構正視問題,由源頭拯救同學的生命。固然,這一連串事件的根源,是以吳克儉為首的教育局坐視不理,漠視同學生命所導致,但我們在當中的行動和目標操作,應盡量照顧其他同學和逝者家屬的感受,不應過份放大和鉅細無遺、繪形繪聲地描述接連發生的輕生事件,避免輕生的傳染力進一步擴散。

不論是中大校方,抑或是教育當局,均應正視問題,而不是閃縮迴避,以假大空的大型活動粉飾太平。一連串事件已經反映大學制度和教育制度出現了扭曲的結構性問題,校長和局長均應對此有所承擔,否則莫怪將來有激烈的行動出現,把你們拉下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