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來稿】開放實時交通數據 香港還要多久?

撰文:莫乃光
出版:更新:

等,是公共交通工具最難一環。烈日當空,趕時間,在巴士站等巴士。不知應去或留,千萬個字湧上心頭。這個情況是不是很熟悉?等一下,香港不是智慧城市嗎?

最「難頂」的是你不知道要等多久,應否在家多等一會,還是重新規劃行程。如果選擇改搭地鐵,計及步行距離,真的會比繼續等更快?如果不駕車改搭巴士,又會快多少到達?目前我們仍只可憑感覺或經驗去決定,缺乏資訊去比較不同交通方式。

住在九龍和新界的朋友較幸運,巴士公司有自家APP提供實時到站時間,但系統顯示時間時有誤差,若路上行車受阻或訊號不穩,預測的抵站時間聊勝於無,仍有可能令人遲到。

不過,對比住在港島區的朋友,巴士已經配備GPS報站系統,但巴士公司提供給乘客的資料仍停留在每隔多久有一班車,而沒有實時巴士位置和到站時間。政府選擇容許如此取態,變相令車輛排放更多廢氣,同時阻礙科技創新。

對乘客而言,想像一下你突然要出外,選擇不同方法時會考慮的價錢、班次有多頻密、車程多久以致步行距離。若能得知下班車何時到達,帶來的不只是方便,更是選擇,能夠掌握和規劃行程的安心感。

最「難頂」的是你不知道要等多久,應否在家多等一會,還是重新規劃行程。(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公共交通機構選擇不分享實時交通數據,固然有其商業考慮,不願自己投放資源採集的數據的商業價值被分薄。到底開放實時到站資訊是錦上添花,或是能夠帶來更多乘客量的投資?

紐約有學者在2011至2013年進行研究,比較提供實時巴士到站資訊後的乘客數據,發現三年間乘客量平均增長2%,而本身較受歡迎的路線乘客增長較多。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車費收入,發現由提供實時到站資訊帶來的新乘客在兩年研究期間為巴士公司帶來約六百萬美元的額外收入。

香港未有類似的研究去分析開放數據的效益,但若政府和公共交通營辦者能把資源優先在乘客量較多的路線開放實時到站資訊,而非只引入巴士站顯示板等硬件,長遠可以為乘客、交通營運商和應用程式開發者帶來多贏。

香港政府表示會與九巴合作讓市民用政府APP取得實時資訊,何不開放API吸引更多開發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規劃行程APP?美國城市的經驗值得香港政府借鑒。

香港政府表示會與九巴合作讓市民用政府APP取得實時資訊,何不開放API吸引更多開發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規劃行程APP?(KMB 九巴專頁Facebook圖片)

2005年開始谷歌與波特蘭等幾個城市合作,開發General Transit Feed Specification(GTFS)標準與開發者分享數據。目前全球近五百個城市、超過860個交通機構採用GTFS在TransitFeeds網站分享例如車站和路線等資料,而實時數據標準GTFS-realtime亦愈來愈多城市採用。

把交通數據公開,為乘客帶來最大的益處,亦能激發民間創意。三藩市兩年前推出公共交通實時追蹤地圖,用不同粗幼的線條在地圖上顯示出較頻密的鐵路和巴士服務。在波特蘭市,利用TriMet開放交通數據的規劃行程APP已多達48個,為出行者提供大量選擇。

而外國有初創企業將全球公共交通營運者開放的實時數據視覺化,名為TransitFlow的實驗項目利用開源交通數據庫Transitland內的資料,把班次表化成地圖上的縮時影片,可以比較不同時間和城市出行狀況,協助規劃新的道路或鐵路帶來的影響,亦方便了解交通規劃。

本港多個公共交通機構仍未願意開放數據,筆者曾經多次向運輸署提出要求他們在專營權內規定需要以開放標準提供API,包括靜態和動態數據,然而政府繼續表示實時到站數據屬於私有財產,不能要求公司公開予公眾免費使用。

政府批出交通專營權,相對於車費優惠或回贈,營運商開放到站數據,從環保、經濟、民生角度均有莫大效益。若能夠配合其他出行模式例如單車、步行和泊車資訊,對香港邁向智慧城市的意義重大。科學園數據工作室將舉辦以交通為主題的工作坊,筆者希望十月的《施政報告》對開放數據政策有更明確的方向,期望未來公共交通營運者能扭轉概念,以真正的開放態度鼓勵創新,令我們出行更省時更安心。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