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博評】別將全民共享產業,定位為精英的小圈子玩意

撰文:鄒崇銘
出版:更新:

「底氣」最近成了香港熱門詞彙,預示中港融合又再邁進一大步。撇除政治上的眾聲喧嘩,幻想背靠祖國的特區政府,其經濟論述總是好高騖遠,只見珠三角、大中華、一帶一路,幾億、十幾億以至幾十億人口的大市場,卻總看不見眼前踏踏實實的每一步。

欠資金?欠人才?

施政報告即將發表,除了「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關於創新科技的輿論亦排山倒海,疑似是林鄭新政的另一大亮點。但正如我在本欄一再提醒,要讓新產業和技術植根香港,首要是政治社會環境的配合,避免淪為利益集團的分贓遊戲,箇中難度之大實可想而知。

環顧近日的不少報導,充分反映業內人士最關注的,乃是資金和人才缺乏的問題。但正如我亦曾在此提及,資金和技術本來就沒有疆界,在創科領域更加不言而喻。問題只在於,本地是否有合適的土壤落地生根,這才是新產業可持續發展、而非變成另一泡沫的關鍵。

環顧現時八所大學的科技、工程及自然科學,科大和港大均在全球排名首30位以內,中大和理大也並不遜色,香港真的缺乏創科技術和人才嗎?問題顯然更在於「堅離地」的大學管治傾向,完全漠視與本地產業和社會需要的結合。教資會未來將推動大學「社會效益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但會否淪為另一種不著邊際的數字遊戲,情況實難令人感到樂觀。

香港真的缺乏創科技術和人才嗎?(視覺中國)

至於資金來源方面,業界經常抱怨香港缺乏創投平台,不足以支持創科的風險投資。但到底業界想要投機的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抑或更具建設性的生產資本(production capital)?追逐資本短期營造的科網泡沫,抑或著眼於產品和技術的改良?應先追求全球化的規模發展,抑或打造長遠而穩固的市場基礎?

「接地氣」才是正道

故且套用另一內地舶𦩑的詞彙,新產業的成功關鍵,更在於「接地氣」。

首先,新產業應該惠及市民,改善香港城市和生活質素,從而令技術在日常生活普及,創科植根於在地民間文化。對此政府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包括取締過時的管制措施,改革政府的採購制度,從而推廣新技術的普及應用。

其次,假如政策一時三刻未能拆牆鬆綁,亦應該在個別社區作試點實驗,從而建立可供全港參照的案例。類近的例子,很可能只有九龍灣的「零碳天地」,但也免過於樣版化了, 更多只是「綠漂」(greenwashing)的門面工夫,根本無法與社會生活的實際結合。

最後,創科不應成為專業精英的小圈子玩意,片面定位為為「錢景無限」的生財工具,它更應屬於全民共享、共同創造的知識共同體。正如港大前校長徐立之經常抱怨,香港學生自小欠缺科研的培育;但試問普羅市民無法學以致用、一展所長,只能淪為被動的科技消費者,又怎能全情投入嶄新的智能時代?

九龍灣「零碳天地」(圖片來源:RLPhongkong)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