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投資智慧有乜用?

撰文:錢志健
出版:更新:
賺錢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新世代更加覺得尋找「真價值」,往往比賺多個臭錢更加重要……可預計能承受風險的投資(calculated risks), 有適當的生活調劑,這才能達到生活財富兼顧的境界!
錢志健
巴比倫首富Akkad(history-world.org)

古代巴比倫王國,富甲一方的首富Akkad做生意把資產增值。

分散投資才可資產增值

筆者曾經是全球最大型倫敦上市對沖基金Man Investments主管,善用環球長短倉策略。2008年,雷曼金融海嘯至現在已有7年之多,美國標普500指數,也由2009年3月谷底翻了一番。我有朋友,重傷出場;倖存者一些可把資金曲線(equity curve)不斷上升,重複式增長當中製造更多財富:小富變了百萬富翁,一小撮近乎到了億元人生;也有炒爆戶口的,50歲後重新上路。

剛去了一個外國商會舉辦的天使基金説明會。作為潛在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目的就是找一些風險投資項目,從而分散投資。

那麼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把所有資源,放進較容易「脫險」的股票市場、甚至地產市場?正如聖經傳道書所說:你要把地上的財富,分開7份甚至8份,因為你們不會知道,世上的災難何時來臨。

George S. Clason: 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

很久以前,看過一本簡單易明George S. Clason的著作《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講到古代巴比倫王國,富甲一方的那位巴比倫首富Akkad,做他的生意把資產增值,點止力保不失咁簡單。寫於1926年,是1929年經濟大蕭條前3年。當中有10多條黃金定律,但在實行起來,難度十分之高。最「難頂」的一項,就是把賺回來的9成儲蓄起來,真是談何容易。

假設大部分新世代完成了基本大專或大學學位:

一撮人選擇進入最基本的研究院(Graduate school)深造多一兩年;

25至35歲,可能是他們拼搏期的開始;

35至55歲,可能某些skill set已經到了爐火純青,在職場上成為管理層;

55至65歲,有人已退下,有人依然繼續做,一些為興趣,一些為生活。

﹙路透社﹚

賺錢不是人生全部 更應尋找「真價值」

在投資銀行或資產管理的領域,最容易「入行」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你沒有bargaining power,如果不是遇上無良僱主,用10年時間向上爬,必然會有一些作為。賺錢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新世代更加覺得尋找「真價值」,往往比賺多個臭錢更加重要。經歷了雨傘運動,年輕人甚至對香港未來應該有的公平競爭(fair play),也會開始懷疑。

在投資及商業的領域,我已走了¼個世紀。我的愚見如下:

做你自己最緊要;
了解未來的世界,一隻工種變化好大,你的「專長」可能數年間已沒有大用途;
不要單一發展,了解趨勢,最低限度可以在世上求存。

最後,我作為一位絕對回報操作者,也不能完全解讀市場。只講亮麗的說話卻不說出風險,其實也是不負責任。也有一位要好的明星朋友,和我說道,外表光鮮亮麗的日子他嘗試過,結果由負25萬美元重新上路、踏實的工作(電視劇及拍戲),可預計能承受風險的投資(calculated risks), 有適當的生活調劑,這才能達到生活財富兼顧的境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