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日運動】反思輕生與競爭 把失去的教育目標尋回

撰文:陳俊偉
出版:更新:
當有學生輕生之後,竟有另一學生表示「少一個競爭對手」;這一句反映的,是競爭已深入學生的血液,我們培養的是一群競賽的動物,一群只相信競爭的選手,這是我們需要的教育嗎?當他們這樣走進社會,香港的將來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休整日」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回歸基本步,重新去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義。
陳俊偉
(江智騫攝)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休整日」的出現,是基於今天香港社會發生的一連串學生自殺的事件。是時候「休息靜思.重整教育」

學生的自殺問題,有人歸咎於個人,有人則以學生的生理,如血青素等情況,去解釋自殺的行為。但如果把問題歸咎於個人,我們便看不見社會的面向,更會因而忽視「教育制度」內的問題。基於這是一連串的「學生」自殺事件,當中存在很多的共通性,故此希望能夠在可見的將來,能夠有時間,讓教育界、學生及家長,進行休整,重新思考教育及當中的問題。

重新思考教育目標:教育產業化的最大問題

這個時候,是香港人需要認真思考「教育」的時候。

教育的目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當政府官員指出「教育」是產業的時候,有很多朋友也在思考,教育是否變了質?去到現在,在教育產業化下運作多年的今天,在這幾位學生輕生之後,我們更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特別是以教育的目標作為思考的重點。

當教育被視為產業,教育或許就會以「營運」的角度作為大前提,而 數字就會成為「教育」最重要的指標。今天,我們看見的「競爭」情況,這是除了學生與學生的競爭,更是學校與學校的生存競爭,因為數字被如此「抬高」,我們便以學生入大學率而非教學質素,作為衡量一間學校、一個學生是好是壞的標準。

教育只為培育競賽動物嗎?

教育產業化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只思考學生的成績,只沉迷於教學的「產出」,而非教育的過程,即如何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上的良好公民,以及其他更重要的價值。當有學生輕生之後,竟有另一學生表示「少一個競爭對手」,情況令人詫異。學校是塑造人的地方,學生的這一句反映的,是競爭已深入學生的血液,我們培養的是一群競賽的動物,一群只相信競爭的選手,這是我們需要的教育嗎?當他們這樣走進社會,香港的將來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

(陳焯煇攝)

在教育產業化下的今天,「競爭」已成為教育的主體,而其副作用已不斷的浮現,社會上無論是老師、是家長、是學生,也不斷在訴說教育之內出現的問題。面對學生輕生的情況,我們必須重新再去思考「教育」。到底它只是一個服務就業市場及人力發展的「工具」,還是教育存在其他更重要的意義?

單單就「教育」這兩個字,我們便可以理解當中包括「教導」及「培育」,所以,教育除了學術知識及技能的傳授,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價值及意義;而這些意義,是每一個學生需要自己追尋,並由教學工作者啟發的「生命意義」。

休整日的目標:重新思考生命和人生意義

「休整日」的目標其實很簡單:這是一個機會讓學生、教師及家長,重新去思考生命,回歸基本步,重新去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義。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培育到底是一件怎樣的事情,相信其實大家亦有經驗;而休整日就是希望可以喚起「教育」的初衷,老師和學生能夠在休整日的時間,有真摯深刻的交流。

【編按:作者陳俊偉是社工復興運動成員。】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