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Reading Week迷思】壓力元凶是工業社會思維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有Reading Week,但中文大學卻沒有。我曾就此事請教校內老一輩的教授,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因中大要追上港大,所以必須比對方更勤力,減少休息,減少放假,因此便不容許有Reading Week…若日夜不斷的操練是追求知識之道,我們便不會在經過這麼多年,仍在香港大學之後…正如牛頓在樹下被跌下來的蘋果擊中頭部而發現萬有引力,不代表我們用一箱蘋果倒在牛頓的頭上,他立即會發現更多科學理論。
黃偉豪
這種「Reading Week有助復活」的說法只是似是而非,不盡不實。(Getty Images)

有討論認為,在大學的學期中加入Reading Week,有助學生減壓。但我卻認為這種「Reading Week有助復活」的說法只是似是而非,不盡不實,正如有多少人會在復活節假期後自動復活一樣。

減少放假減少休息 大學生成績會好啲?

Reading Week,中文可直譯作「閱讀周」,是指在每個大學的學期裏,中間有一星期是完全不需要上課,使學生可以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的學習和事務,期望在一星期後重新出發。至於實際上這一個星期的時間是放在哪裏,根本不重要,重點是在密密麻麻的時間表中,製造更多自由及空間。

有趣的是,香港大學有Reading Week,但中文大學卻沒有。我曾就此事請教校內老一輩的教授,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因中大要追上港大,所以必須比對方更勤力,減少休息,減少放假,因此便不容許有Reading Week。

聽到這個解釋之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若日夜不斷的操練是追求知識之道,我們便不會在經過這麼多年,仍在香港大學之後。知識的增長是需要空間的開拓及自由的探索,而非日操夜操、日練夜練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可以達到。

正如牛頓在樹下被跌下來的蘋果擊中頭部而發現萬有引力,不代表我們用一箱蘋果倒在牛頓的頭上,他立即會發現更多科學理論。這個比喻看似十分容易明白,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往往將這個荒謬的說法付諸實行。

真正引致學生重大壓力的元凶不是沒有Reading Week,而是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仍然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模式上,認為教育和工業生產一樣,多些投入,自然有更多產出。(路透社)

問題是社會沿用工業思維辦教育

真正引致學生重大壓力的元凶,不是沒有Reading Week,而是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仍然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模式上,認為教育和工業生產一樣,多些投入(input),自然有更多產出(output)。在這多勞必定多得的「科學」方程式下,學校便成為一間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不斷催谷學生「生產」的工廠。一日不除這種認為學習必定是多勞多得的心魔,恐怕再多的Reading Week,也無助學生減壓,也無助真正的教育和學習。

說得深層一點、盡一點,為什麼我們的世界被工業社會的思維所困死?主要是香港的不少事務仍然是由五十後的一輩所主管,而工業社會的思維在他們心中已根深蒂固,因為這正正是他們當年成功的社會背景

所以,當上幾代人永不言休的精神值得重視和尊重的時候,真正的問題,是他們不願前進的世界觀。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