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加價 形同政府加收交通稅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如果港鐵沒有政府這個大股東,它以自己的實力賺取龐大的利潤,那無可厚非。現時的設計是政府強迫大多數人乘港鐵,從中賺取龐大的利潤,這便於理不合;政府收取股息,形同市民每程也向政府付交通稅。
李兆波
(左起)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港鐵主席馬時亨。(陳焯煇攝)

港鐵的票價再次成為焦點,從政治角度、市民角度,港鐵的加價並不合理,但從公司的角度,特別是上市公司的角度,港鐵的加價合理,因為是按機制行事。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制訂政策的一方,令港鐵的市場佔有率屢創新高,優先於其他交通工具,當港鐵有龐大的人流,就像一些大型網站,港鐵的車站、商場有價,便產生龐大的利潤。政府作為大股東,賺取當中的利潤,當然會令市民不滿,因為當一場球賽的球證同時是球員,這場球賽是不會公平的

政府邊定政策邊收股息 荒誕不公平

這邊廂,港鐵是上市公司,賺取龐大的利潤是天經地義;但另一邊廂,港鐵的大股東是特區政府,賺取龐大的利潤有違社會公義。如果港鐵沒有政府這個大股東,它以自己的實力賺取龐大的利潤,那無可厚非。現時的設計是政府強迫大多數人乘港鐵,從中賺取龐大的利潤,這便於理不合;政府收取股息,形同市民每程也向政府付交通稅。

馬時亨預言檢討票價調整機制也未必減價。(資料圖片)

港鐵的情況就如美國政府訂下規則,要大多數美國人用iPhone,而美國政府同時是蘋果的大股東,在龐大的利潤中分紅,這當然不是現實,但原來這種不公平甚至荒誕的情況,天天在香港發生。

我不完全同意有說法指港鐵沒有地產的發展,便不能支付建造鐵路的費用,這在最初可能正確,支付完畢了,那些利潤便應用作補貼票價。現時的情況是輸了(高鐵等超支)便要政府注資,贏了便落自己袋,充份利用不公平的機制賺取超過應有的利潤,這由港鐵在最初上市時的保留溢利146億元,升至2015年底的1,187億元可見。

雖然港鐵大賺錢,惟仍可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資料圖片)

將港鐵上市 顯示決策者讀得書少

港鐵的問題是架構的問題,它現時市值約2,275億元,政府要回購餘下約24%的股份絕對沒有困難,政府亦沒有必要作為一間超過2,000億元市值公司的大股東(恒生銀行的市值約2,759億元),而它卻沒有履行社會責任,甚至為政府帶來不少公關災難,根本股份代號66不應在交易所出現。

當年政府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將其上市,顯示有關決策者的水平不足,比起新加坡的官員絕對是讀得書少。現時的決策者絕對有責任處理這非驢非馬、非神非鬼的架構,否則馬時亨主席指政府可動用股息來補貼票價、張局長指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等互相「扯貓尾」的情況會繼續存在,而港鐵員工,特別是高層會繼續被指戴上魔鬼的面具。

回購或把其地產業務分拆會較為可取,如果繼續以現時模式營運下去,它帶來頗大的社會成本,一年復一年,絕對不應容許此情況延續下去。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