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記招.博評】房屋政策淪為政治工具 引證政府管治崩壞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橫洲事件本來是一件毫不起眼的發展計劃,所影響的村民人數可能只有 200 多人,但經過一輪發酵、壓縮、放大,加上政府劣拙的處理手法,令事件黑幕愈爆愈多,大話一個蓋一個…另一方面,事件完全反映愈臨近選舉,行政長官梁振英愈走愈亂,眾叛親離…梁志祥不停向傳媒與政府唱反調;最後兩位司長也劃清界線。
張景宜
官員的回應由始至終都未如理想,大家只顧自圓其說。看在公眾眼裏,更是鬧劇一場,讓人聯想起權鬥而已。(黃永俊攝)

四年的房屋夢,就敗在 4,000 個公屋單位。過去四年,不單公屋輪候時間變成四年,私樓入場價變成近 400 萬,更可怕的是新業主的居住空間愈變愈小,最近個別發展商推出的單位,與酒店房無異。難怪最近跟港澳辦官員聊天時,他們特別叮囑筆者和行家,多寫寫香港的房屋政策和前景。真沒想到,這就來個「橫洲事件」。

事件「發酵、壓縮、放大」 官員回應成鬧劇

「發酵、壓縮、放大」是爆炸性新聞必經的三個階段,而真相往往是爆炸完才會完整呈現。橫洲公屋發展計劃先在立法會選舉中發酵,朱凱廸強而有力以「官商鄉黑勾結」把議題放進公眾的視線。自從兩名候任立法會議員朱凱迪和姚松炎,一同與兩位局長陳茂波和張炳良會面後,「摸底」成為大眾焦點。當「摸底」變成「官商鄉黑勾結」的證據時,政府在公關層面已經處於下風,棋差一着,避無可避最終傳媒必定要找到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揹這一隻「大黑鑊」。

再者,在政府方面,官員的回應由始至終都未如理想,上至行政長官的澄清、兩位局長的刻意隱瞞,到司長被迫說出事實沒有參與其中,都充分顯示政府內部沒有統籌和互相「摸底」,大家只顧自圓其說。新聞處替特首連環出稿,司長辦公室和政策局分別向傳媒作出回應,更有違一貫政務官和新聞官互相就相關議題交換擬定好答覆的慣例。看在公眾眼裏,更是鬧劇一場,讓人聯想起權鬥而已。

特首哽咽的總結,可能在死忠派尋回一些慰藉,但肯定不能得到大眾的同情。(黃永俊攝)

隨着更多來自各界的資料及政府密件浮面,全面呈現香港發展規劃不公的問題。來到今天,更迫使特首要召開記者會作出全面解釋。但是,從今天記者會,大家只看到各位「讀稿員」不停重覆自己的重要信息,又互相推卸責任,然後好像什麼問題也沒有正面回答。特首不停笑面迎人裝作輕鬆,整個記者會讓人感到他用「集體負責制」來推卸決定,意圖輕輕帶過問題,要各級官員出來負責。當中更重覆親梁行會成員張志剛強辭奪理的說法,竟然強調不先落實興建 4,000 個單位,就一個單位都沒有。

特首哽咽的總結,可能在死忠派尋回一些慰藉,但肯定不能得到大眾的同情。他的眼淚,應該留給前天在橫洲被斬的大學講師。什麼時候,香港變成發聲會被恐嚇,建屋會變成政治手段。

事情發展到覆水難收的地步,但公眾理應藉此認清以下幾點的事實和加深了解政府運作。

有「摸底」無公眾諮詢 不排除因有人要領功

「摸底」會面或非正式會面,都是在政治遊說(Lobbying)或者在公眾諮詢前的一個慣常做法。其目的是在正式諮詢或者正式會面前,先了解主要持分者想法,好讓自己在日後容易應對,極其量也只能微調自己的方案。所以,一般的「摸底」會面沒有會議紀錄十分正常。但如果在「摸底」會面後作出重大改變,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這是赤裸裸的枱底交易甚或勾結。我實在難以相信張炳良竟然向朱、姚兩人透露橫洲發展曾經有「摸底」會面,這完全是對兩人的一記漂亮「助攻」。

橫洲事件另一個爭議點是政府從來沒有展開公眾諮詢。除了「摸底」會面外,從公開資料所得,政府各個部門在整個橫洲發展計劃做了以下諮詢:

從上表所見,我們不難發覺,三條非原居民村的村民在整個發展計劃,是憲刊前才獲得表達意見的機會。

眾所周知,現屆政府唯一可以引以為傲的功績,就是如何解決房屋問題,十年來會有多少公屋落成等等。在這個大目標下,絕不排除不進行公眾諮詢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想盡快落實計劃實現功績,先交出 4,000 個單位湊大數。

橫洲事件本來是一件毫不起眼的發展計劃,但經過一輪發酵、壓縮、放大,加上政府的劣拙的處理手法,令事件黑幕愈爆愈多,大話一個蓋一個。(資料圖片)

不能下情上達 事件成特首選戰頭炮

消息人士透露,地政處早在本年初進入橫洲村進行凍結登記時,很快就因村民強烈反對而擱置。及後,政府各部門代表與村民會面時,村民已經因賠償問題及對整個發展的不公,表明會激烈抗爭。部分政府官員已經感到計劃寸步難行,但是下情不能上達,更慘遭變成磨心。事件直至朱凱廸在選舉論壇發酵,到當選後引爆,最終變成今天的特首選戰揭幕戰。

橫洲事件本來是一件毫不起眼的發展計劃,所影響的村民人數可能只有 200 多人,但經過一輪發酵、壓縮、放大,加上政府劣拙的處理手法,令事件黑幕愈爆愈多,大話一個蓋一個。

另一方面,事件完全反映愈臨近選舉,行政長官梁振英愈走愈亂,眾叛親離,先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剩餘的 1.3 萬個公屋單位只是在構思階段,不知道何時會興建,到梁志祥不停向傳媒與政府唱反調,最後兩位司長也劃清界線。

房屋政策原是幫助市民安居樂業,結果這幾年淪為政治工具。香港竟然淪落如此,實在是港人的悲哀。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