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沒有手信?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香港好像沒有手信,我認為是推廣方面不及其他地方……香港好吃的東西有不少,可能一直以來,香港不費吹灰之力便有大量旅客前來。現時遇上有點逆境,有關機構可以想一想,如何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同時,也可以推廣一兩樣香港的特色手信。
李兆波
香港不費吹灰之力便有大量旅客前來。(Getty Images)

大家往澳門旅遊,通常會買杏仁餅等手信。往台灣,會買鳳梨蘇、茶葉。去曼谷會買魷魚乾、豬肉條等。去日本,買薯條三兄弟、Meiji 朱古力……不少人會問香港又如何?

手信,一定要是人所共知。一見到手信,便知那來源地是哪裏。要由那地方製造,才有代表性。手信能保留一段時間,而價錢不高昂,旅客也樂於購買。

有食物製造商想推廣香港的手信,即代表香港的東西,基本上是食物,如老婆餅等,但似乎不成功。

有食物製造商想推廣香港的手信,基本上是食物,如老婆餅等,但似乎不成功。(資料圖片)

杏仁餅可以成為澳門手信,主要是因為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而且餅店開到成行成市,旅客可以試食,產品質素高當然也是必要。在此環境下,旅客可以有多種選擇,有不同口味,價錢實惠。由於到處也找到,也可以親眼看到生產過程,在充分曝光下,便成為旅客至愛。

鳳梨蘇的情況也差不多。在台灣可以找到不少鳳梨蘇的品牌,有不同口味及品種,如奶皇、綠茶等,亦可試食及觀看製作過程。

不少華人買的豬肉乾、豬肉紙的情況也是一樣。在曼谷,那個豬肉乾、豬肉條的品牌基本上只此一家,當然亦有一些其他泰國品牌,無論如何,只要把該品牌的產品帶回家,人們一定知道是來自泰國的手信,也基本上是旅客必買的東西。

在台灣可以找到不少鳳梨蘇的品牌,有不同口味及品種,如奶皇、綠茶等,亦可試食及觀看製作過程。(Getty Images)

香港租金高昂 手信品牌難以推廣

香港好像就是少了這樣的東西,旅客買的都不是在香港生產,奶粉、零食通通不是。

在中秋時節,香港月餅舉世知名,有些品牌在華人社會享負盛名。可惜月餅不符合手信的定義,極其量只是季節性手信,而不是經常性手信。

魚蛋、燒賣、雞蛋仔,可以是代表香港的食物,但不是手信,原因是不可以儲存。

香港好像沒有手信,我認為是推廣方面不及其他地方。

月餅不符合手信的定義,極其量只是季節性手信,而不是經常性手信。(資料圖片)

香港租金高昂,不可能如澳門、台北那樣到處也可以找到杏仁餅、鳳梨蘇。雖然那一、兩間聲稱是本地手信的企業已很努力,但成效不彰。手信是質素、推廣、認受性,加上企業家的能力,在長時間積累下來的產物。

手信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與旅客數目成正比。澳門經濟起飛前,一個手信品牌只是車仔檔,現時已成為一個大企業。

香港好吃的東西有不少,可能一直以來,香港不費吹灰之力便有大量旅客前來。現時遇上有點逆境,有關機構可以想一想,如何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同時,也可以推廣一兩樣香港的特色手信。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