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超越審慎的理財 變為可笑的吝嗇

撰文:林立志
出版:更新:
曾俊華偏偏憑這種「可笑的吝嗇」理財哲學,贏得部分北大人的信任,及不時在Facebook和預算案中寫幾句抽水文討好公眾,已被指有力與梁振英一決高下,問鼎下屆特首。但,處於水深火熱的香港人,面對財技高超但不敢有長遠承擔的守財奴,真的希望他成為下屆特首?他,可能只會變回曾蔭權第二罷了。
林立志
(李澤彤攝)

1993年3月,港英時代的財政司麥高樂(Sir Hamish Macleod)於立法局就1993-94年預算案辯論中發言,提出政府公共財政的方針:

「我相信本港市民寧願享有更佳的醫院、學校和社會服務,藉此分享本港經濟繁榮的成果,也不願見到儲備不斷增加,以致超越審慎的水平,變為可笑的吝嗇。」
港英時代財政司麥高樂在立法局預算案辯論中發言(Getty Images)

「量入為出」成為理財金科玉律

誠然,殖民地政府當時因應英國宗主國未有為香港提供經常性開支的資金,以及香港為外向型經濟體(externally-oriented economy),一直奉行「審慎理財原則」(Principle of Financial Prudence)。在此原則下,殖民地政府嚴守財政紀律,強調以「量入為出」的方式制訂預算案,力求收支平衡和避免赤字,並保持政府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此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原則,更寫進日後香港特區《基本法》第107條中。

然而,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盈餘屢創新高(雖然2003年沙士後一度回落),今年預算財政儲備將升至歷史高位,達8,600億。我們見到的,卻是財金官員只懂墨守成規,理財手法比殖民地時代還要退步,過去10多年的累積政府開支增幅,只及同期政府收入累積增幅不足一半。甚至曾有人挑戰政府是否已違反《基本法》第107條強調的「量入為出」原則,累積大量儲備達政府的經常性開支逾24個月。

曾俊華擔任財政司長達9年,卻年年「巧合地」錯估盈餘為赤字達6次,其餘2次也是大幅錯估盈餘額度,今年成為高估盈餘的唯一一次;但經統計後,發現共錯估逾5000億元。曾俊華未有因應當前政治及貧富不均嚴重的形勢下,增加公共服務的經常性開支,導致遠遠落後於巿民的期望。

曾俊華曾多次投放逾2000億於「一次性措施」。圖為去年預算案前夕,政黨在立法會外請願要求多項派糖措施。(Getty Images)

一次性措施9年派逾2千億 扭曲公眾合理期望

他更多次把珍貴資源以「最不用經大腦」的「左手交右手」方式,投放逾2000億於「一次性措施」(如免公屋租金、免差餉、向綜援人士和領取生果金的長者「發雙糧/三糧」,更曾於2011-12年度向全港18歲以上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環顧全球都難以找到此種財政管理「哲學」。今年預算案雖未有向公屋戶提供免租,但整體稅務安排加上一次性紓困措施都達388億。

坊間有評論指,曾俊華多次低估財政盈餘,目的為控制公眾「合理期望」。但歷年通過「一次性措施」派發的逾2000億元,不是反而讓一般市民有更多「不合理期望」嗎?現在看到各大政黨年年提出如聖誕樹般的各類訴求,不正是過去9年的預算案引起的「不合理期望」嗎?連學者提出多年的「財政穩定基金」(如美國的「雨天基金」[Rainy Day Fund]或「預算穩定基金」[Budget Stabilization Fund]),也不是在無人願意於議事堂上促請政府考慮,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嗎?

大嶼山發展基建工程不斷,港珠澳大橋不斷超支,被批為大白象工程。(陳焯輝攝)

幾千億基金製造工程大白象 加速中港融合

今天特區政府寧願為加速中港融合、經濟一味靠北,不斷製造大白象工程,如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道等,工程費逾幾千億,又製造一個又一個透明度不高的基金,明為儲備為未來,實質撥款後公眾無法清楚了解用途去向。

如2015年通過土地基金撥款2200億成立的「未來基金」,傾向用於「本港基建,包括房屋及土地重整等所有公共工程」;但同時也設立用途上重疊,有逾740億的「房屋儲備基金」,以及早已設立有逾700億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合共逾3500億元用於投資基建、房屋等項目上。

今年亦新設立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會由政府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官方出資1/3,跟隨私人基金投資本地初創公司。創科局指港府出資為基金降低風險,但仍需向公眾釋除利益輸送的疑慮。此外,預算案中提及的「金融青年匯」暑期實習活動,過去由親建制團體包攬;今年預算案將會直接資助,將實習名額增加一倍至40名,並與中投公司和絲路基金合作,但未見有公開對外競投有關資源,透明度不高。另政府亦向「電影發展基金」額外注資2000萬元,作為本地製作粵語電影在大陸發行和宣傳費用的資助,但大陸在題材和選角上的限制,以及層出不窮的貪污腐敗問題,宣傳費用會否如倒錢落海?何不同時南進向東南亞國家建立「華南文化圈」?

財爺向醫管局開刀,經常性開支較預期少1200萬元。(資料圖片)

醫療發展項目淪數字遊戲 削醫管局開支成可笑的吝嗇​

我們諷刺地見到今年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同時提出,將動用2000億元落實醫療發展項目,看似對醫療服務有承擔。不過,實情是重建項目已討論多時,部分更準備上馬。如5000張病床中,有2400張來自新醫院啟德急症全科醫院,而重建9間醫院的計劃當中,重建威爾斯醫院是2006年提出,第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完成,2014年已通過二期重建計劃,預計2021年落成。至於增加病床數目最多的北區醫院項目,早在2013年已提交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

反觀醫療的經常性開支,比較2014-15年度,本年度只有1.2%實質增長。因應政府上年度提及「0-1-1」縮減開支計劃,醫管局今年將削減2.36億元;但因應服務需求,會額外撥款2.24億元,最終實際較上年度減少1200萬元的經常性開支,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更指是「政府因應可能面對的結構性財政問題採取的預防措施」。麥高樂23年前的一席話,正正不幸言中特區政府「超越審慎的水平,變為可笑的吝嗇」。

最近,有傳曾俊華偏偏憑這種「可笑的吝嗇」理財哲學,贏得部分北大人的信任,及不時在Facebook和預算案中寫幾句抽水文討好公眾,已被指有力與梁振英一決高下,問鼎下屆特首。但,處於水深火熱的香港人,面對財技高超但不敢有長遠承擔的守財奴,真的希望他成為下屆特首?他,可能只會變回曾蔭權第二罷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