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 藝術文青打卡必到博物館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JinH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作者提供)
The V&A(The Victoria&Albert Museum)- The World's Leading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

這家以倫敦首家設計學校為原型,發展於19世紀50年代的博物館,一直是自己每次到倫敦必去地點之一。豐富的服裝設計、藝術藏品、各式特展和觀眾互動項目,都能帶給我不同的新發現。當下任性闖倫敦,自己藉着在這家博物館進修的機會,課後總是喜歡在館里逗留一陣子,看看逛逛。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是這次閒逛驚喜發現的一個小空間。近期去完的愛爾蘭國家美術館也有類似的整修展示空間。非專業博物館人士,非建築人,自己作為普通觀眾,這次就嘗試來記錄一下對此展廊的參觀體驗。

背景 - Museum Building Programme

The V&A是以設計和新活化為發展思維的博物館。首任館長M.Henry Cole從19世紀中期就提出Museum Building Programme整修項目,即博物館需要在設計學校原址上不斷的整修、擴建、進行新設計改造。在過去15年,85%的V&A展廳都參與了此項目中歷史建築的整修翻新規劃。規劃集中在館內現存古跡歷史建築的整修上,介入現代建築的設計翻新,為觀眾提供一個新角度的參觀體驗。在不影響藏品保存及展示的前提下,探討如何讓現代創作展示空間和原有的歷史建築共存融合,以新設計和新技術活化藏品價值,讓觀眾樂於看展。這也是當代博物館或美術館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保留還是拆毀?拆還是建?相比于法國的傳統古跡保存制度,英國在歷史建築探討中有更多的開放性和可能性。

+2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位於博物館區內東南側,原址為兩棟舊建築之間的空置過道。過道以一棟半圓形淺駝色磚泥建築為中軸,一邊以其弧形牆面做轉角過渡,另一邊為兩座紅磚建築外牆正面。作為博物館整修翻新項目中的一部分,Daylit Gallery由館內歷史建築師和MUMA建築所合作,2009年總體館完工,是對已存空間完成翻新改造,開拓一個新的展示空間。

踏入-日光參觀體驗

之前有幸參加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在V&A的講座,當中他常提到日光對建築物的重要性。就如莫奈的印象派畫作一樣,他很注重對日照轉換角度的觀察。

在Daylit Gallery這棟光線明亮的玻璃帷幕現代設計裏,隨日照的移動,日光和半透明天頂相互作用,波動的光線,隨着九米的延伸長度,柔和地從多角度灑落而入。光線通過牆壁和藏品表面反射碰撞出各種光影,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參觀的遞進感。淺色拋光地面與牆面顏色呼應,低調搭配自然採光的天頂。跨越三樓層高度的中空展覽空間,讓觀眾整體視覺被拉高,體驗通透光亮的空間感。這樣的展示空間同時可以容納大體積物件展品,例如1比1的建築構件藏品。

目前展示的藏品,多為皇家建築協會捐贈的古蹟建築藏品:比如中古世紀的木質房屋建構原部件、雕塑裝飾部件或倫敦建築立面部件。雕塑展品放置於中庭位置,或者層次排列於淺駝色水泥牆面;而木質物件則列置於舊建築大樓的原始磚紅牆面前,營造中古世紀的居住氛圍。相比其他常設展的玻璃櫃「密集式擺設」(Condensing Display),Daylit Gallery裏的藏品擺設看起來少了一些緊湊,多了一些鬆散直觀,充分發揮其空間功能。

Context is content,空間即內容。「展覽空間脈絡」(Context),本身就是策展術語裏「詮釋」(Interpretation)「展覽內容」(Content)的一個載體。Living with the Past,重現過去的建築歷史和生活方式,是此展廊的「核心訊息」(Key Message)。現代設計空間中展示過去的建築部件,構建現代與歷史的對話。建築技術和風格隨時代的演變,就如視覺隨玻璃天頂日光的變換而彷彿進入時間長廊。對於觀眾來說,Daylit Gallery的開放感和透亮,會讓人不自覺的放慢腳步停留在此空間中,以身體經驗感受溫度,將自己置身於這個歷史溫室中感受與藏品物件之間的獨特連接。

值得一提的還有Daylit Gallery展出的歷史建築照片系列(藏品保存角度考量,照片均為複製品)。19世紀30年代照相技術出現後,古蹟建築愛好者們從原來的素描手繪,過渡邁向建築攝影行腳,題材是當時盛行的「廢墟之美」-古蹟照片,為古蹟建築的修復保存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源。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螺旋形柱列的黑白照片,攝影者是V&A首任館長M.Henry COLE,在19世紀50年代博物館的建造計劃中,遠行前往意大利攝影取材的照片。目前在館內亦可以看到相似柱形花式的設計。在這個講述歐洲古建築的展廊,此處小細節的詮釋設置,巧妙地將博物館修建歷程和身處V&A參觀的觀眾間連接起共鳴。

延伸-你還記得美術館牆壁的顏色嗎?

因為藏品的屬性材質,無可否認Daylit Gallery在設計和展品擺設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實際上,對展廳空間顏色的選擇,也是策展人和設計部之間需要不斷協商的議題。對於策展人來說,一直以來藏品/藝術品都是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主角。Daylit Gallery的明亮設計,不禁讓我聯想到傳統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牆壁顏色。我們參觀美術館或博物館的時候,有否留意牆壁是什麼顏色呢?

除了The V&A Museum,還參觀過一些美術館,發現古代藏品展廳,少數的見過鮮紅色(如最近參觀的愛爾蘭國家美術館)和黃色牆面外,其餘的牆體顏色大多採用灰藍,磚紅,墨綠色等暗色為主調。

個人淺見,首先想到的理由是出於保存展品考量。一般來說,光線和溫度對於特別藏品,如Old Master19世紀或前期的畫作、服裝紡織類藏品、中古世紀裝飾掛毯等的保存是重要影響因素。查究了一下,一般來說對於畫作,建議溫度維持21度上下;對於服飾藏品,建議溫度保持18-25度上下。除了空間上的採光溫度處理協調,降低對藏品的磨損以外,美術館牆壁顏色,質感的選用對藏品的展示也有視覺上的影響。明度和彩度低的牆面顏色,可以避免牆面的光線反射,展品在自然光中得以呈現原始面貌,觀眾眼睛反應降低,注意力更集中於畫作本身;就畫作本身來說,歐洲古代畫作(19世紀或更早期)主題多為大幅肖像畫作,史詩式題材或日常寫生,本身色調沉穩偏暗(如棕、藍、灰、黑),選用深色牆面顏色來搭配燈光照明方向,能相對地提高畫面明亮度和立體感。因此,大多畫廊和美術館的古代經典畫作展廳,隨着畫作時期的往前推移,牆面顏色遞深,彩度和明度都設計得相對比藝術作品更低調。

美術館、博物館某種程度上仍是長期保存的設施,我想這也大概是傳統美術館或博物館的整修設計案子耗時長,挑戰性高的原因吧。

相對來說,現當代畫作藏品的展示空間設計就少了這方面的限制條件,可以選用相對明亮的顏色或開放空間設計。就如策展中,當代策展與傳統美術館策展之不同:無需顧及對歷史物件(藝術作品)保存維護,而轉變為對現代觀眾體驗的調動關注。也就是當代策展關注於當下,更甚於過去之物。‘I am not living in the past, but the past is living in me.’ 沒有過去的生活總是能更輕鬆。無論是生活,還是各式的Museum/Gallery, 能夠做到銷售過去,購置未來,談何容易?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I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II」】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