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打星蹤】不只是得道高僧:李海生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李海生(網上圖片)

當你想到得道高僧時,你會想起誰?我想很多看電視台長大的朋友,都會想到今次我們訪問的打星,李海生先生。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武俠打片黃金時期。一方面有邵氏片廠大量製作武俠片,其次張徹、胡金銓等新派武俠片導演帶動潮流,一眾正派角色如狄龍、姜大衛等深受觀眾愛戴。但武俠片講求正邪對決,當中反派角色亦同樣重要,亦是一套打片功臣之一。而在七八十年代,李海生便經常在邵氏電影或其他片廠作品演出反派角色。
 

李海生,著名七八十年代香港動作打星。 (賴家俊 攝)
李海生電視作品劇照。(網上圖片)

李海生縱橫影壇40年,亦為招允詠春嫡傳高手,親歷本港武壇數十年變遷。李海生表示,當年香港門派之間涇渭分明,洪拳早來較流行,詠春相對較遲發展,他曾習柔道,想找一門國術練,湊巧有朋友介紹,他亦喜歡詠春近攻實際,便跟了招允師父學武。

武術要時間鑽研才有成果

當年習武算是普及消費活動,李海生憶述六十年代警察月薪約一百多元,武館練武一個月任上學費也只交二、三十元。小記問及當年是否流行拜師斟茶?他表示:「斟茶拜師根本不普遍,一般師傅也不會答應,因為禮節上師傅一旦飲了這杯拜師茶,之後事無大小都要支持這徒弟,所以不熟悉他為人萬不答應。」
 

李海生高僧形象深入民心。(網上圖片)

習武以前,他是玩健美出身,曾入選健美先生比賽五強。招師父認為他手粗腳粗,身型不合習詠春,結果他不斷苦練克服限制,師父亦開始教授較深學問。李海生表示,任何功夫各有優劣,而缺點往往在人身上,所有功夫有其奧妙處,肯花時間專心不停磨鍊,才能熟習;往往是習者心猿意馬,不肯苦練而打不好。現代人習武很多不會單單學一種武術,可能是能集各家所長的進步,但他深信一門功夫不花時間鑽研,是學不到當中真諦。

大約六十年代末,師弟狄龍介紹他給姜大衛,開始他從演之路。那時張徹導演剛開組「長弓電影公司」,他在拍過《電單車》(1974)和《後山》(1975)兩齣電影後,才確定以演戲為事業。及後邵氏曾出不錯價錢簽他,但他怕簽約會拍過不停,希望以自由身接不同工作,所以未有簽約。但邵氏仍然經常找他演出,及後他也有機會參與由楚原、張徹、袁和平、洪金寶和成龍等執導的作品。

《少林三十六房》中,李海生飾演戒律院主持,與主角劉家輝經典的三場武打,是香港經典武打場面。

1:22:09,在電影《老虎田雞》中,李海生耍螃蟹功對戰洪金寶和劉家榮。

任何拍攝動作皆為學習機會

問及李海生最難忘拍攝經驗,他表示作品實在太多,反而最難得是拍攝中學了不少北派功夫。又如唐佳(1)兼任武指和導演時,曾邀請他參與設計動作,又因他專演反派,有些常用功架如倒翻、吊毛(演員身體向前、頭向下,然後騰空一翻以背著地的動作)需反覆演練,以便可以拍打得跌跌撞撞的效果。他將導演特別動作要求當給自己鍛煉機會,例如有一次拍攝,洪金寶想他打一個難以想象的抽身動作,他準確掌握動作細節後又做到這個原以為不可能的動作,讓他體驗到每次從拍攝中領略不同得著。
 

唐佳武指兼執導的《少林傳人》,邀請李海生一共六大武指(黃培基、元彬、元華、江全及唐佳)聯合設計動作,演反派道空和尚的李海生與演道行的狄龍鬥兵器一幕。(0:27)

至於如何拍好武打動作,他表示從前用菲林拍攝,為了不隨便重拍花錢。演員要能一口氣耍出數十招,步法到處走不用停(尤其拍劉家良武打片)才打得好看。電影所有鏡頭必須要仔細計劃好才能拍,拍不好就再來。他經驗中只有程小東屬小數可以透過剪接、廣角捕捉而快拍的導演。而選角方面,最好上下靶均有功夫底子,若然主角(上靶)不懂功夫,下靶一定要有功底,懂得配合主角動作而反應有力,那才不會受傷而又拍得好看。


他舉個例,一位不懂功夫的主角打了對方一記耳光,死力未到對方臉上時,下靶已懂看位裝痛然後順勢溜開,這些便要靠演員對動作捕捉,假如下靶不懂武藝,就很容易「硬食」一記。又如群打戲,演員要計算好甚麼時候入位最重要,太早或太遲會顯得假,而被打倒後還要懂得「後抽」(凌空向後飛開)等身法。所以當年選角,就算不懂武功,也要找些活潑好動,多動作的演員來演,以拍到更好效果。
 

李海生現在仍有教詠春,永不言休。(賴家俊 攝)

年逾七十的李海生仍然精神爽朗,還很有精力與小記一同走上斜坡,主動帶小記去他建議的訪問地點。他於八十年代轉投無線電視(TVB),現在仍為無線藝員,工餘則私人教授詠春。他笑言:「我喜歡工作,除非走不動或沒人僱用,否則不會退休。」

 


(1)唐佳,邵氏公司著名武術指導及導演,師承袁小田,80年代執導三部電影,擅拍北派功夫動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