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形意拳術抉微》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劉殿琛,本名劉文華,河北深縣人,其父劉奇蘭乃形意祖師李洛能門下「八大弟子」之一。他從少研習形意拳法,並先後在天津北洋法政學校、京師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及天津中華武士會等機構擔教。

1920年,劉殿琛出版了《形意拳術抉微》一書,詳細介紹了形意拳的各式拳械技法,還以當時頗為新穎的生理學說,去解釋其中的拳理。莫說在上世紀初的中國,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價值依然不容小覷。今天【武備志】便嘗試以有限的篇幅,跟大家介紹一下這部承前啟後的《形意拳術抉微》。

 

拳械合一

《形意拳術抉微》全書共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講述傳統的形意拳理論,包括丹田、煉氣、六合以及樁功等。這些理論大多都見諸於早期的心意六合拳譜,或其他流派的形意拳學說。例如在第二章《煉氣說》,便提到了「緊撮谷道」(類似於馬步的提肛)對內煉的重要性,而這點在1915年、孫祿堂撰寫的《形意拳學》中亦有論及,即「九要」裡的「提者,谷道內提也」。

至於其他理論如「心意、氣意、力意三者連而為一」和「三尖相對」等,亦都在《心意六合拳譜》等經典的心意拳文獻中被多次提到。由此足見劉殿深對前人學說的繼承,同時也再次反映出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之間的傳承關係。

然而,這並不代表本書在傳統理論方面就再無創見。事實上,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表述形意拳的內煉功效,劉殿深將很多抽象的經絡學說都作重新解釋。例如在《丹田論》一章,他就用上了相對具體的名詞,去闡明「丹田氣」的實際操作過程,即「由背骨往上回住於胸間,充於腹,盈於臟,凝於兩肋,衝於腦頂」。

而在本書的下卷,則是形意拳的各種拳械套路,包括五行十二形拳、五行十二形劍、五行十二形槍等。這種拳械合一的編排,並非全然穿鑿附會,以崩劍一式為例,它的應用方式固然與拳術大相徑庭(這點劉殿深自然意識到,故他曾言劍法雖分五行十二形,然用法不過十招),但其發力機制和步法則確實與崩拳相一致:

可以見到,崩劍的要點為墊步發力,再將劍由腰腹間刺出,崩拳的發力機制幾近如出一轍。(圖片取自:《形意拳術抉微》一書)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近世很多內家流派都提倡「脫槍化拳」或「拳械合一」的說法,但真正釐清兩者技術關係的典籍卻是少之又少。單就這點來說,劉殿深便已經貢獻非凡。

 

運動筋肉說

當然,正如文首所言,《形意拳術抉微》的最重要時代價值,是它嘗試將傳統的拳學理論與新興的生理學說合而為一,這點在上卷第三章的《運動筋肉說》中反映得最為透澈。
 

(圖片取自:《形意拳術抉微》一書)


劉殿深在該篇開首先列舉出兩張人體肌腱的圖片,完整標示出上肢、軀干、下肢以及頭部的大小筋腱肌肉。然後便由頭部開始,詳細解釋清楚形意拳動作與肌肉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在胴部(軀干)一節,他便要求習者:

「肩胛宜極力下垂,更因前大鋸筋之收縮上掣肋骨,以拓張胸廓…肛門括約筋亦縮小肛門,使向內上方。腰部宜用方形腰筋及橫隔膜收縮之力,反張脊柱下部,使上身重點落於骨盤正中線上」
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


簡單言之,其實就是傳統拳譜上所載的「沉肩墜肘」、「榻腰鬆胯」以及前文提到過的「谷道內提」。但是這種科學化的表述方式,無疑是更加清晰仔細,同時亦突破了過去抽象的國學語言

至於在上肢部分,他又用類似方式解釋了三體式中的前手動作,即:

「宜用力內轉二頭膞筋,與三頭膞筋平均收縮,俾前後相抵抗,肘向體中線扭轉,前膞與上膞常成九十至一百七十度之角。並因回前圓筋之收縮,使腕部側立。」
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
孫門張烈示範的三體式,其前手動作與上面的描寫相附。(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IFG6Gg)

 

再版

上年8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了一個「武學名家典籍叢書」系列,將很多不同流派的經典拳譜重新校對、注釋,其中便包括了劉殿深這部《形意拳術抉微》。

各位讀者若然想認識傳統國術的演變軌跡,不妨參閱下這部再版的《形意拳術抉微》,或許可以對「國術現代化」這個近年熾熱的話題,提供全新的思考方向。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IAJ6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