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專項搏擊比賽表現並不能反映武術質素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武備志網站面世一年有多,得到眾多讀者支持,深感榮幸,在此再借個機會感謝大家。忽然發覺我們很少跟讀者直接對話,所以就有了這個不定期的「武編週記」,希望能跟讀者多作溝通。

大家好,我是編輯W。有留意武備志的讀者,相信在2017全日本業餘修斗選手權大會、東京武道之旅、上海UFC的相關報導中都見過小弟的身影。

先提提大家2018夏季修斗大會將於6月24日舉行,現已接受報名。

今次武備志亦會參與其中,派出編輯W我參賽之餘,更會走訪不同參賽拳館接觸參賽選手,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同時我甚至會以參賽者角度撰寫備戰週記,分享備戰過程與心得。

今天想談談我對WT跆拳道的看法。

 

WT跆拳的普遍形象

很多人對WT跆拳道的認知、觀感印象,都來自於它的搏擊比賽方式:以腳踢擊對方護甲或頭部取分,腿法快而無力。在武術界中,甚至有所謂「跆拳腳」的稱號,用以形容跆拳道踢擊以彈腿為主,只有速度而不帶力量,甚至認為是「踢壞腳」的表現。

誠然,在WT跆拳道比賽的規例及電子護具的應用下,選手的確不用像舊時般用較大力度踢響對方護甲取分,亦不需要用力踢擊頭部來KO對方。在許多人眼中,這種賽例可能顯得「不切實際」,與真正徒手搏擊相差甚遠,因而認為跆拳道武術搏擊能力低下。

 

比賽規例有技術專攻,並不等如武術之全部技術

可是,我想指出單憑搏擊比賽的表現,其實很難完全判斷該武術的整體搏擊能力。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一種武術或搏擊運動的競賽方式,很大程度上跟該武術團體的取向有關,而非武術技術本身。以WT跆拳道為例,並不是電子護具令跆拳道失真了,反而是搏擊規例決定了搏擊運動的表現方式:世跆希望奧運中的跆拳比賽更快、更好看,同時又更少受傷,讓WT跆拳道能成為並維持在奧運會常設項目中。

而為滿足「普及」、「安全」、「公平」的原則下,不同的武術會發展出針對其武術技術專長的競賽方式。例如空手道發展出以輕觸打擊技為主的「寸止」競賽模式,又如柔道發展出以摔投鎖絞技為主的「一本」競賽模式,角力(摔跤)以摔投地面壓制技為主的競賽模式。在以上各種武術搏擊比賽中,都會針對特定層面的技術,讓比賽具有一定往度的獨特性,能夠在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

或者有讀者會認為,正正因為WT跆拳道的賽例不合理,所以覺得跆拳道不應該作為武術。WT跆拳道競賽的技術明顯集中在「踢擊」上,而在比賽中其實允許中段拳擊,而拳不可打頭這方面,也如極真空手道一樣(當然極真沒護具)。由比賽規例的限制,柔道比賽沒有打擊技,拳擊比賽沒有踢技,泰拳比賽沒有地面技,巴西柔術比賽亦沒有打擊技,極真空手道比賽沒有顏面拳擊。沒有人會因為柔道比賽沒有打擊技,因而認為柔道欠缺武術元素。相對而言,WT跆拳道比賽卻因為沒有顏面拳擊及低掃技術,加上安全考量,便被受質疑。

再者,都說了搏擊比賽本身已經限制了參賽者的技術發揮,甚至引導參賽者以某種方式進行比賽,形成某種搏擊方式。很多時候,單項搏擊比賽已經不能完全反映該武術的搏擊能力了,而該武術的搏擊技術並不能應用在專項比賽中。

但是,不能否認專項比賽對於武術發展的影響相當深遠。因為這會令更多專項運動員會專注訓練專項比賽的技術,而忽略了該武術其他方面的搏擊技術。

 

驗證搏擊能力?單一武術技術難以達至全面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驗證某一武術的搏擊能力呢?我認為要看該武術在跨界搏擊時的技術表現而判斷。例如把不同武術背景的選手安排在一個規例較少的比賽中,實踐不同武術技術的應用。這樣才可反映該武術技術在真正搏擊中的效果。

然後大家會不難發現,其實若單靠單一武術的技術,其實很難應付大部分情況。很多時候,選手必須研習其他武術技術,以補足自身武術的不足,或是協助發揮自身技術的優勢。在這個情況下,其實已經很難單純地說某某武術表現得怎樣,更多的是某某選手如何發揮自身的不同技術。

至於WT跆拳道是運動,還是武術呢?還是交給各位讀者自行判斷了。我想表達的主要是:不要單以專項比賽方式來作出判斷而己。

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詳細分析競賽規則和武術發展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