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從電影重建華南武學文化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將於本月5至17日,為已故香港武打影星及導演劉家良舉辦展覽,以表揚他在香港功夫片的卓越貢獻。

劉家良(1934-2013),廣東新會人,父親劉湛(?-1963)為嶺南洪拳宗師黃飛鴻(1847-1924)徒孫。劉湛後來長期擔任王鵬執導《黃飛鴻》武術指導,並出演林世榮(豬肉榮)一角。劉家良子承父業,自幼隨父學習洪拳外,自小亦參與片場替身及武師工作,及後於邵氏電影公司與武俠片名導演張徹長期合作,最終「武而優則導」於1974年出任導演,拍下多部膾炙人口的功夫片作品如《少林三十六房》、《瘋猴》等,並於2010年榮獲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劉家良在動作片貢獻良多,其中重要者為香港動作電影注入強烈華南文化色彩。早在張徹與劉家良合作年代,以初見這種華南文化探討的端倪,1972年以來,張的影片開始探討南少林的武術及傳統,以及少林子弟抗清故事。

而正如影評學者高思雅指出,華南武術傳統通過劉家良的口「說出來」,這個師徒傳統起自十八世紀中葉福建九蓮山少林寺:至善禪師、洪熙官、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劉湛而至兒子劉家良。而劉有不少作品,亦圍繞對南少林的歷史建構和華南文化的闡揚。劉家良不僅把這個傳統說出來,還加以再「閱讀」和再界定,劉在這方面的權威性無容置疑。

 

重新探討師徒問題

其次,劉家良的動作電影,為武俠傳統倫理注入新的活力,和以多變的視野探討有關命題及武學流變。例如武俠片中的師徒關係,例如《陸阿采與黃飛鴻》中,一直以來以嚴師形象呈現於大銀幕的黃飛鴻,劉則試圖打破這種結構關係,首次將黃飛鴻以年青人和徒弟的身分出現幕前,讓黃要透過一翻刻苦上訓練,在身心俱得以磨練才能上進成為一代宗師。

《瘋猴》海報(網上圖片)

而在電影《瘋猴》中,劉親自演出一位失敗的師父陳百,被惡霸打斷雙手而被迫耍猴戲維生,後來在青年人小侯不斷要求收他為徒的刺激下,陳百卻再次重生,重拾鬥志,是師徒互相鞭策的激勵故事。高思雅指出《瘋猴》「結論就是不再有師父的存在,只有徒弟的建立。」

劉家良除了「縱向」探討武林和文化價值的歷史演變外,還借傳奇形式,將中國功夫作橫向展示。電影《中華丈夫》、《螳螂》和《爛頭何》等,《中華丈年》中透過中國丈夫和日本妻子間的功術「對話」,而《螳螂》則將中國流行的象形武術,透過不同的聯想而虛構其誕生故事。

 

寫實派美學宗師

最後,劉家良的寫實武打風格,為香港武打片注入一股不可忽視的動力。張徹和胡金銓的武打片年代,雖然在動作設計和視覺效果上已較黑白片年代大躍進,但武打仍脫不開京劇套路。可是,劉家良作為武術指導,為中國功夫片引入硬橋硬馬,忠實呈現不同武學原貌精粹的風格,對香港電影影響甚深。及後洪金寶的動作風格,據說受劉影響不少。

劉家良談及動作設計

劉家良曾在一次訪問中提過,不同武術有不同的打法特點,應該利用不同鏡頭捕捉,把不同武術本來不好看的招式,拍得好看而又忠於原來形態。而為了有寫實的風格,劉家良亦要求演員在拍攝前要先學習有關武術,這樣才拍得好看。例如他在《武館》(1981)中設計一幕劉家輝與王龍威於窄巷對打一幕,便充分製造環境空間限制,讓北派功年的王龍威在大開大合的北派功夫特點下,如何要善用身位走動來製造攻擊機構,而同時借此點出南派功夫的劉家輝在這窄巷中如何發揮其武術專長。

《武館》劇照

作為武打電影宗師,劉家良勇於嘗試,經常會將不同流派武術呈現於他的作品中,諸如蔡李佛、猴拳、螳螂拳等。劉家良在正式開戲前,均要求演員抽時間練習戲中拳法,他深信有一定武術底子訓練,才能拍出好看的作品。而他在多套作品的開首片段,多會展示演員打一套拳套路,甚至乎在電影中出現如教學的形式,介紹給讀者某門某派武術的特點。劉的作品,既富娛樂觀賞性,亦頗忠實呈現武術流派的特點。

這次美國藝術館展覽,將展出十套劉家良於邵氏年代執導作品,其中劉親身演出有六部。十套作品分別是《十八般武藝》(1982)、《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五郎八卦棍》(1984)、《長輩》(1980)、《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三十六房續集》(1980)、《武館》(1981)、《瘋猴》(1979)、《爛頭何》(1979)、《南北少林》(1986)。

 

MoMA展覽連結

 

參考書目:
1. 香港市政局:《香港功夫電影研究》。
2. 第八屆香港電影節:《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研究》,2002修訂本。
3.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