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國泰民安」展覽:以武術文明 追求天人之和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國泰民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展覽」已經於上個月隆重開幕!作為今年香港文化節的重點活動之一,是次展覽將會聚焦福建及廣東沿岸過去四百年的歷史,探討明清年間屢生的天災及社會動盪,是如何塑造當地民間獨有的習俗和武術文化。

香港文化節創辦人趙式慶先生表示,武術曾經長時間被誤解成市井活動,但現時已經愈來愈多人認可它的文化地位。藉著今次展覽,他希望能夠與廣大市民,繼續探索武術文化的價值和精華。

香港文化節創辦人,兼中華武學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趙式慶先生(香港01 賴家俊攝))

由明清棍藝 到閩南拳法
「國泰民安」展覽共有兩大主題,分別是「閩南武術」及「凝聚社群,以武抗邪」。前者以史上著名的「抗倭戰爭」入手,探討了明代年間中日兩國的武術交流,以及由此發展而成的南方棍棒武藝。為了如實反映出當時的兵器樣式及武術技法,策展方特意跟東京大學借出逾3米長的《倭寇圖卷》,再由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邵志飛教授(Jeffrey Shaw),以嶄新的電子媒體系統Linear Navigator繪製內容。當觀眾以投影器掃描畫稿時,就可以看到相關的古典兵器及套路示範,如叉、耙等。

另外,福建永春白鶴拳的李剛師傅,則按照抗倭名將俞大猶所著的《劍經》,與弟子制作了一系列示範片段,務求將明代的棍術重現眼前。身兼中華武學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的趙式慶先生認為,《劍經》內的技法非常實用,對後世南派武術的發展甚為重要。然而,書中充斥著許多軍事述語及閩南方言,如「雞啄」、「大小門」等,即便是傳統武者也難以通曉。故此他期望透過研究閩南武術,重塑《劍經》的真實內容,讓世界了解到明清時代中國武術達到的高峯。

同樣被新媒體重現的古籍,還有連繫著中日兩國武術文化的《琉球武備志》。這部探射著福建白鶴拳及琉球唐手道歷史的拳學經典,今次由本地視覺大師黃宏達先生親自操刀,以3D技術全方位刻劃,務求令觀眾接觸到每個動作細節。

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
至於在「凝聚社群,以武抗邪」部分,則介紹了客家人的傳統節慶及民俗文化。在古代社會,疾病和戰爭往往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屬於移民群體的客家人尤其感受深刻。為了祈求生活安定,他們發展出各種祭祀儀式和生活文化,節慶活動由此誕生。

是次展覽挑選了港人熟悉的舞麒麟、舞火龍及太平清醮作為主題,現場除了擺放著一個比例1:1的傳統麒麟頭架外,還有一幅水幕舞麒麟的作品。在若隱若現的水簾之間,觀眾可以欣賞到舞麒麟的另類時代美感。趙式慶先生則特別推介「3D舞火龍」。舞火龍素來就是一種除煞氣、淨化社區的神聖儀式,而在幽暗的佈景底,整個舞火龍的神態就更具威嚴。

表面看來,這些民間習俗跟武術文化風馬牛不相及,但趙式慶先生卻指出兩其實互為表裡。蓋因它們同是社會動盪下的產物,兩者皆抱有捍衛社區、祈求平安的生活願景,故可以一拼統攝在「國泰民安」的展覽主題中。事實上,很多武術文化的元素,亦一早囊括在祭祀儀式之間。例如傳統的太平清醮,就包含了演武一項。某些臨近失傳的武術技法,像藤牌單刀等,亦可以由之覓得蹤跡。

武術乃香港文化之光
「國泰民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展覽」已經於上個月14號隆重開幕。當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女士,以及一眾武術界名流均有到場祝賀,可謂場面盛大。

趙式慶先生形容,是次展覽的成功,代表著武術文化的地位逐步得到社會認可。過去武術一直被視為市井流民的玩意,但今天大家都會承認,武術本地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表示未來除了會繼續研究中國武術外,亦打算涉足歐洲的古典武術,務求將更多優質的武術文化,重現於世人眼前。

「國泰民安」展覽將於下星期三(10月10日)結束,各位未去的朋友,記緊把握機會,一睹中國文化之精粹!


活動資料
名稱:國泰民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展覽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1樓展覽廳
展期:2018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
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8時
其他詳情可參閱香港文化節網站:http://www.hkculturefestival.com/tc/activitiy?id=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