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劈挂通臂倡對練動樁學摸勁 從猿步步法移動打擊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傳統北方拳術眾多:太極、形意、八極、八卦,當中也包括大家常聽到的通臂(背)拳,單是冠以通臂的拳法名稱便名目極多:二郎通臂、臂挂通臂、猿猴通臂、螳螂通臂等等不勝枚舉,看似通臂拳有不同分支,但香港劈挂通臂社會長楊一帆表示,「通臂(背)」只是一種北方拳術常見的運動方法,早期它並不是特定門派的專稱,這些同樣冠以「通臂」名稱的各類拳法,是因為它們共同以一種名為「通臂」的方式發力,配合自家拳法,才有以上命名。楊一帆表示,學習劈挂通臂,更豐富他對北方拳術的理解。

文、攝:賴家俊

香港劈挂通臂社會長 楊一帆(賴家俊 攝)

通臂拳又叫通背拳,是一種於明末清初在陝西等北方省份流行的功法,這種功法大約在清代康煕年間傳入河北滄洲,而相傳乾隆年間,左寶梅從姓韓道人身上學得拳法,成為後來由他所傳的「左家拳」,因左家拳以十八字為要訣,當中以「劈挂」二字為主軸,故又名「抺面拳」、「抹面劈挂」;而拳法包含通臂功法,因此後人常稱為「劈挂通臂」。

「通臂或通背拳,並不是以背和臂發力,而是以整個下半身發力為要點。」

通臂作為一種功法,是流行於北方的一種運動方式。楊一帆表示,這種運動方式比較講究勁力運用,力量如何透過全身、由腳到腰再到背,通過身體傳出來打中目標。不是只強調練身體某個部位,而是要求全身的運用,而凡用到這種運動方式的拳術,便加入了「通臂」二字,而就他認識的北方門派,大多有這種發力的觀點。

劈掛拳三大特點

「通臂拳核心有三點:第一是上述提及的運動發力方法;第二是「猿步」步法,一如很多北方拳術是從移動動作去完成打擊;第三是「兩翼」,通臂拳認為當力量通過背脊傳遞身體兩邊,可以打通雙手並用,所以每一個動作都會練左右兩邊,不斷左右交錯來運動身體。」

(劈挂通臂步法:猿步)

楊一帆曾習柔道、南螳螂和吳式太極,大約十多年前拜師學習劈挂通臂,發覺這門拳術一方面有悠久的歷史知識,二是內容涵藝範圍廣泛,是學北方拳術的好道路,也打通他對北方拳術的理解。

「劈挂通臂體驗了北方拳術的特點:應用上『長拳短打』,開始練拳時放大動作來練出功夫,但應用時會打中短距離;套路較短而演練時講求連貫緊湊,大動作而節奏明快;而拳法運動模式與兵器相符,這一點也和很多北方拳術相似。」

(劈挂通臂「撣」的單式:抖撣的意思,像用毛巾或滕條去撣打,一種輕擊法)

楊一帆表示據前輩所說,劈挂通臂一如很多北方拳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傳承者不斷與其他武者交流,吸納不同拳術,例如當中包括清代於河北流行的梅花長拳。然而劈挂通臂也有其異於其他北方拳術的特色,例如透過「單式」,配合對手練習「動樁」來摸勁,而「劈挂」可以比喻為學書法時的「永字八法」,在拳術上是一門「法度」而非招式。兵器上所練的器具甚多,但較為人認識的有苗刀和風魔棍,而套路則有「抹面劈挂」、「抹面青龍」、「白猿三出洞」、「飛虎拳」等等。

(劈挂通臂強調從移動中發力攻擊,亦主張從二人對練中學習「動樁」來摸勁)

(苗刀是劈挂通臂中較為著名的兵器,而拳法運動模式與兵器相符,這一點也和很多北方拳術相似。)

【延伸閱讀】

香港書展2021|李小龍王薌齋隔半世紀的相通 八點比較截拳道意拳

【訪問.內家拳】法國女子飄洋過海拜會港台名師 形意八卦合太極

通臂拳是開放的形態

現時不少傳統國術,都在討論如何在現代傳承下去。部份在非遺架框下,有透過手把手的最傳統教學,有透過影視作品宣揚,疫下更有不少開拓了線上教學,甚至開發APPS軟件,向全球遠播的發展。身為劈挂通臂的傳人,楊一帆會怎樣發揚這門武術?

他表示劈挂通臂要朝現代發展,身為傳授者要先了解這門武術的傳統和要點,才能講發展。

「我們的師祖輩把一個整體的學問傳給我們,從它可以看到古人怎樣看人體、空間乃至世界,但功夫並不是人人可以消化吸收,我會多思考怎樣做好教學梳理,如何拆解分細,將不同動作條理貫通,結合應用,讓功夫更有效傳承下去。」

他認為可借鑑空手道的發展:有寸止空手道、全接觸空手道、商業化較強的K1比賽等系統之餘,又有保留發源地琉球空手道的傳承系統。

在歷史的發展中,通臂拳本來是開放的形態,國術也應一樣向多元發展,各人在自己崗位做自己能力所及,不要讓它只向一個單一方向發展。
香港劈挂通臂社會長 楊一帆
武圖App2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