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奇俠:黃飛鴻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在葉問系列橫行的當下,黃飛鴻的知名度似乎被削弱了。不過,關德興那洪亮聲線、李連杰那矯捷身手,相信依然是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銀幕上的「廣東十虎」威風八面,那史實中的黃飛鴻又如何呢?由洪拳大家到民族英雄,再到傳奇大俠……不斷走上「神台」的黃飛鴻,究竟還剩多少血肉?

黃飛鴻十子黃漢熙,經常被人誤認為其父(圖片擷取自痞客邦:http://bit.ly/2iXxa2w)

命途多桀的宗師

關於黃飛鴻的生平,基本上已不可考,連最廣為流傳的「黃飛鴻肖像圖」,也被證實是與其子黃漢熙相混淆。惟一肯定的是,他確實是洪拳嫡傳,父親黃麒英為少林陸阿采的徒孫。與家世顯赫的銀幕形像不同,黃飛鴻自幼家貧,一度隨黃麒英四處賣藝求生。他跟十三姨的種種浪漫故事,亦不過是文人筆下的鏡花水月。結婚四次的他,前三任妻子都英年早逝。結果最後一任妻子莫桂蘭,要自貶為「側室」才能逃過「尅妻」命運。

黃飛鴻稍為得志的時間,要數在軍中當教頭的日子。他在1882至1886年間受聘於提督吳全美,隨後得黑旗軍領袖劉永福賞識而留在軍中(不過這段歷史其實尚有爭議)。可惜好景不常,黃麒英和吳全美在1886年相繼離世。1893年第一次中日戰爭爆發後,黃飛鴻隨劉軍赴台抗日,駐守台南。翌年護台失敗後,黃飛鴻回到廣洲行醫,從此不再授武。大抵在台的抗戰經歷,讓黃飛鴻意識到傳統武術在新時代,幾近無用。

連番受挫失意,讓晚年的黃飛鴻開始沉迷賭博,甚至要向林世榮借錢。而最得黃飛鴻真傳的二子黃漢森,則在廣西梧州「護勇」(類似現在的保鑣)時遭人暗算慘死。從此黃飛鴻變得更加消沉,不再向幾個兒子傳授武藝。最後,一輩子努力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醫館,在1924年武裝暴亂中被焚毀。一代洪拳宗師,就在悲貧交加的情況下辭世,終年77歲。

李連杰版本的黃飛鴻,根本就是一個五四文人(圖片擷取自網易訂閱:http://bit.ly/2idMOrD)

改頭換面的大俠

黃飛鴻一生,可謂無甚光彩,若然將之直搬銀幕,無疑與坊間眼中的「英雄」背道而馳。要令黃飛鴻系列能夠成為影壇傳奇、長拍長有,就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改造,再輔以時代元素。率先將黃飛鴻打造成正義俠士的,是一眾廣派武俠小說作家。30年代,小說作家戴昭宇和鄧羽,在《明報》刊登小說《黃飛鴻正傳》及《黃飛鴻再傳》。而林世榮之徒朱愚齋,對黃飛鴻的事績更是論之最詳。今天廣為流傳的黃飛鴻故事,如威震五羊城、結識莫桂蘭等,都是出自他手筆。其後「播音皇帝」鍾偉明為了制作廣播劇,也特意向朱愚齋請教武術招式和武林典故。功夫高強的南拳宗師,開始成為市民大眾的崇拜對象。

及至40年代末,電影商為了豐富武俠片題材,決定一改以往北派舞臺式的武打表演,取而代之是南派的「硬橋硬馬真功夫」。由於當時台前幕後有不少洪拳高手,如劉家良之父劉湛、動作指導梁享等,加上南派宗師又廣受歡迎,黃飛鴻便順利成章成為電影主角。結果,1949年上映的《黃飛鴻正傳》,獲得空前成功,其他導演如王天林、凌雲等紛紛跟風而上,胡鵬更是帶領著他的「胡家班」不斷創作有關黃飛鴻的新故事。去到70年代,黃飛鴻的粵語電影已累計拍了75部。粵語片式微後,黃飛鴻系列沉寂過一段時間,但很快又被徐克的黃飛鴻三部曲重新炒熱。關德興、石堅、李連杰等,亦因黃飛鴻蜚聲國際。

 

可否回歸原點?

縱觀黃飛鴻系列的神話,不難看出黃飛鴻已經由一個武學宗師,「昇華」成市民大眾的代言人。在電影當中,諸多無法循法律途徑解決的不公義事情,都需要黃師父仗義出手,將壞人一一教訓。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雖然牽涉武力,卻不失以和為貴、以德報怨的思想。仁勇兼備的道德價值觀,讓飽受戰亂及殖民地壓迫的小市民看得大快人心。

至於李連杰版本的黃飛鴻,就更加將現代化等政治願景,融會到劇情脈絡去。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嚴如一個五四文人,一方面極力維護傳統文化(功夫),一方面又希望中國擺脫腐敗、擁抱新時代。按有份參與制作的電影人紀陶記述,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是借古諷今,嘗試將動盪不安的晚清背景,與當時即將回歸的香港對讀。事實上,電影裏的政治隱喻,放諸今天仍不過時。例如《獅王爭霸》中,黃飛鴻本想向「老佛爺」反映「獅王大會」導致死傷無數,可惜縱使黃奪得金牌,最終也見不了慈禧太后,只能與慈禧太后的重臣李鴻章對話。這個場景,不正是似曾相識嗎?

由此可見,黃飛鴻電影的核心,在於透過一位武術大師道盡人間興廢。這個人是否黃飛鴻,是否一名洪拳高手,根本毫不重要;最關鍵是這個英雄人物,能成為市民大眾的渲泄出口。在這等去脈絡化的操作下,黃飛鴻的人物形象愈來愈失真,自然是無可避免。不少武術界中人便批評,銀幕上的黃飛鴻居然打起北派功夫,實在奇怪。

而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是:究竟英雄是否只能威猛不屈,沒半點血淚在其中?歷史上的黃飛鴻,雖然畢生坎坷,但卻繼續鑽研武藝,為洪拳發展作出不朽貢獻。據後人考證,「洪拳三寶」中的虎鶴雙形,便由黃飛鴻一手創編。當中許多獨特手法,極可能是借鑑了白鶴拳或俠家拳等南方武術。足見黃飛鴻在悲貧之間,依然自強不息、推陳出新,豐富了洪拳內涵。這等氣魄,怎會不是一個上佳的文藝素材?若然黃飛鴻永遠停留在一個「奇俠」的框架,究竟孰好孰壞?觀眾又有沒有勇氣接受一個充滿傷痕的黃飛鴻?這點實在需要社會大眾深思。

 

主要參考資料:

麥勁生。2016年。《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香港:三聯。

明周、中華國術總會。2014年。《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

東方日報:一代宗師黃飛鴻 你點睇?

延伸觀看——

【武備志:佛山無影腳】:http://bit.ly/2gXe5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