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聖——張策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上星期日介紹了流派多元的通臂拳術,今天則要介紹下近代通臂門最有名氣的宗師,人稱「臂聖」的張策。

張策(1866—1934),字秀林,出生於河北直隸香河縣馬神廟村。他自幼練習家傳的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後來他遇到了遊方僧(即四出雲遊化緣的僧侶),從他身上首次接觸到了通臂拳術。12歲那年,張策與人比武失利,便憤然離家進京,拜楊式太極第二宗師——楊健侯(1839—1917,楊式太極祖師楊露禪之三子)為師,前後學習了楊式太極拳技近二十多年。與此同時,他又追隨了通臂拳大師陳慶,學習祁氏通臂拳。陳慶外號「飛刀陳」,精擅飛刀技術,屬老祁派一脈。至於陳慶的弟子王占春,亦經常代師傳藝,令張策掌握了兩代人的技術之餘,亦為日後張策的個人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

張策與王占春學藝近九年,直到王占春去世為止。至此,張策完整掌握了通臂拳與楊式太極拳的技巧。他將兩者融會貫通,創出了「五行通臂拳」,在華北及東北一帶設館授徒、享負盛譽。武術界封了他一個「臂聖」的稱號,以表彰他精湛的通臂拳功夫。又由於張策經常身穿鐵鞋練武,故又有「鐵鞋」之名。

名聲大噪的張策開始活躍於京津一帶,並與孫祿堂楊澄甫、紀子修等名家惺惺相惜。可能是同為楊氏太極弟子的關係,張策和楊澄甫的交情最深。在各類通俗小說及口述史中,仍流傳著兩人當時的交往逸事,如以竹劍試手、推手換勁等。除此之外,孫祿堂之子孫存周(1893—1963,有「拳聖」之稱)據聞亦與張策友好,兩人經常切磋交流。

第一屆國術國考照片(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rcEPMY)

1924年,張策受奉系軍閥張作霖邀請,到沈陽擔任其保鑣,並教授兩名兒子張學明、張學思練武。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張策便轉任奉天國術館副館長。九一八事件後,張策又輾轉到了北平國術館任教。1933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籌備第二屆國術考,主辦方力邀張策赴南京擔任副總裁判長,張策欣然接受此公職,並在考試後留在了中央國術館,繼續傳藝授業。正是在中央國術館期間,張策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弟子,為日後通臂門的開枝散葉埋下了種子。至於其他門派的名家,亦有不少受過張策指點,包括吳氏太極吳圖南、五行柔術董秀升等。其中吳圖南在他撰寫的《國術概論》稱讚張策「精通各家拳法,為人慷慨好義」,不負臂聖之名。

1934年,張策逝世,終年68歲。時至今日,五行通臂拳依然在兩岸發光發熱,張策的弟子馬熙堂便在多次全國武術大賽中奪得冠軍,並在北京市武術協會中擔任五行通臂拳的代表。至於張策的徒孫洪塗生,則在台灣永和市成立了中華通臂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