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點將錄】男兒鐵石志 總是報國心:百戰英豪胡璉(上)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在中華民國建軍史中,流傳著「五大主力」的說法--所謂國軍「五大主力」,就是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邱清泉的「第五軍」、胡璉的「整編第十一師」與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此說最早見於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可謂勁旅中的勁旅;「五大主力」在裝備美械前,在抗日戰爭中已是立下赫赫戰功--【黃埔點將錄】將分上下兩集,為大家介紹一位從窮小子,到37歲時在抗日戰爭中立下大功榮獲中華民國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在剿共戰場中令共軍頭痛非常、讓毛澤東指示部屬「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的護國功臣,最後官拜一級上將的胡璉將軍。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表(按: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支,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勿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胡璉將軍致妻子家書,寫於石牌保衛戰。
胡璉將軍與張靈甫將軍同期同鄉,兩人皆為陝西漢子,亦為黃埔第四期學員,胡璉將軍之善戰讓毛澤東頭痛不已,張靈甫將軍殉國之時,胡將軍淚如雨下。

「……時值革命浪潮,風起雲湧,為償青年報國之宏志,毅然投筆從戎,獻身革命陣營,於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即追隨先總統 蔣公轉戰大江南北,歷經北伐剿匪以至抗戰,動員戡亂,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由於屢建殊勳。以功累升十一師長,十八軍,十二兵團司令官,福建省政府兼金門防衛司令官,第一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駐越南(按: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大使,總統府戰略顧問,晉一級上將。」

《黃埔軍魂:黃埔建國文集編纂委員會主編》

胡璉(1907年10月1日-1977年6月22日),字伯玉,陝西華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駐越南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將軍窮小子出身,從小兵做起,一步一腳印,最終高升至上將。將軍多謀善斷,勇毅善戰,於抗日、剿共等戰役多次立下大功--前有在「東方史達林格勒」之稱的石牌保衛戰寫下五封絕命家書,誓死抗敵,摧毀日軍妄圖進逼陪都重慶,一舉「結束」戰爭之妄圖;後有在國府風雨飄搖之際,在金門古寧頭打出一場關鍵勝仗,全殲登岸共軍,確立兩岸分治之局,為中華民國之存續立下奇功。

胡將軍出身貧寒農家,父親景彥於鄉下務農,閒時做雜工,幫人料理農活以資生計,母親王富女則是大明鄉王堡子村一個貧農女兒;將軍排行第二,上有長兄,下有小妹。雖出身貧寒,但將軍自幼稟賦聰穎,又勤奮好學,在1925年參加關中地區畢業會試,名列前茅,令人稱奇--將軍之師預言將軍前途無量,並希望胡家傾家蕩產也要栽培胡將軍,惟胡家非常窮,無力供養將軍繼續求學,其母欲使將軍做教書先生甚或經商,但將軍已是鐵心從軍,而剛好人稱「倒戈將軍」之馮玉祥在河南招兵買馬,將軍遂投之,在國民二軍馮子明部任文書--不久,將軍接到在粵行醫、素悉將軍有報國之志的親戚來信,勸其南下廣州,投考黃埔軍校。然而,胡家實在太窮,旅費無處著落,依父母之命而結合的將軍髮妻吳氏,變賣嫁妝,又提前轉賣娘家青苗,終於籌得南下盤纏,而將軍當時向髮妻發誓,將來功成定必報答其恩義。

兒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當無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較多,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亦足慰。惟兒於役國事已十幾年,菽水之歡,久虧此職,今茲殊戚戚也。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操拔頑兒靈魂也。敬叩金安。
胡璉將軍致父親家書,寫於石牌保衛戰。
時為第十一師師長的胡璉,於石牌保衛戰戰時率官兵祭天,決心與來犯日軍決一死戰。

「先生治軍有古名將風,德威並濟,部眾咸敬愛之,故樂為之用。用兵尤以機謀勇敢稱。民十六年(按:1927年)任連長,十七年升營長,甘二年擢為團長,其間先後參加山東濟南及襄樊北伐與江西贛州剿匪各役。尤以廿二年十二月黎川作戰有功,經委員長 蔣公手令寒為少將。廿三年肅清贛匪,廿五年參與敉平兩廣,迄廿六年八月於上海抗日戰役中攻克羅店,因功擢為旅長……三二年五月,日軍大舉西犯,直叩西陵峽口,逼近石牌要塞,陪都重慶震驚,舉國觸目……」

《黃埔軍魂:黃埔建國文集編纂委員會主編》

1943年,對36歲的將軍來說可謂關鍵之年,皆因此年將軍歷經死生之地,寫下五封絕命家書,最終為國家立下大功,在翌年榮獲中華民國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1943年5月,日軍攻陷宜昌,並在石牌周邊集結了兩個師團與一個旅團,其中有被稱為「鋼鐵猛獸」、亦為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純野戰部隊的第十一軍,共十萬大軍直面猛撲,並於25日從南面沿長江進犯石牌要塞。石牌位處三峽西陵峽右岸宜昌境內,乃長江南岸的一個小村莊,長江因在此處突然右拐110度,構成天然戰爭天塹,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石牌亦順理成章成為拱衛陪都重慶之第一門戶,而這個當時不足百戶的小村,成為當時捍衛中華民國的關鍵點--不僅因為石牌之上有軍事重鎮三鬥坪,連同六戰區前進指揮部、江防軍總部等均設於此,不僅在於石牌之下有平善壩,為國軍河西之補給樞紐,其重要在石牌若失,則於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意欲一舉「平定」中國的日軍則可直接窺伺四川,重慶危矣。

26日,蔣中正頒下手令,指出「石牌乃中國之史達林格勒」,是關陪都安危之要地,並嚴令江防軍胡將軍諸將英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殲敵軍之良機」。負責死守石牌要塞的國之重責,落在將軍身上--將軍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並把師指揮所推進到前線,親臨指揮。27日拂曉,決戰前夕,將軍沒有入睡,抱定決死之心,一連寫下五封絕命家書,交代後事,其中就包括本文引用的兩封將軍予老父與髮妻之家書,實在令人動容與欽佩。28日,天至正午,將軍沐浴更衣,換上軍服,著人設案焚香,親率將士登上鳳凰山巔,立誓死守石牌,留下「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之悲壯誓言。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
胡璉將軍率第十一師全體官兵祭天。
此為胡將軍的青天白日勳章,現展於金門;年前曾有一名76歲的黑龍江遊客偷走勳章,幸現以尋回。

「十一師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逢此絕境,仍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於決戰前舉行升旗時集合全師官兵,領導宣誓,誓死不退,經過十餘日的浴血奮戰,前仆彼繼,反復搏鬥,聲震山岳,氣凌霄漢。殺得日軍屍滿山谷,血成渠,終於獲得大勝,亦奠定了抗戰勝利之契機……如此豪氣凌雲,表現出大漢之氣魄,亦因此獲青天白日勳章。」

《黃埔軍魂:黃埔建國文集編纂委員會主編》

石牌可謂天險,崇山峻岭、壁立千仞、千溝萬壑、古木參天,對構築堅固工事非常有利。大戰前,將軍於山隘要道層層設置鹿砦,憑險據守。在日軍強攻猛打,以重裝火力攻擊,第十一師巋然不動。當戰鬥最激烈時,將軍的長官陳誠將軍來電詢問將軍,「守住要塞有無把握?」將軍斬釘截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所謂英雄,著實於此。戰鬥慘烈程度至今令人唏噓,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戰場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皆因敵我雙方扭作一團,展開白刃戰、肉搏戰,此為抗戰史中規劃最大的白刃戰,後人亦稱其為二戰中最血腥的刺刀戰。

石牌戰鬥之激烈、殘酷讓驕橫、不可一世的參戰日軍喪失戰鬥意志,日軍幾乎動用所有攻擊手段,包括炮擊、空襲、突襲、強攻、施放毒氣,然而石牌仍是穩如泰山。5月31日夜晚,第十一師的官兵發現進犯石牌之敵已紛紛掉頭東逃。整場戰役,國軍共投放15萬兵力,日軍則孤注一擲,在兵力已不堪用的情況下一舉投入10萬大軍,最終日軍傷亡兵力25718人,國軍則傷亡萬餘人--光是石碑保衛戰,第十一師已殺傷日軍7000人,繳獲器械無數,不僅挫敗了日軍的進攻陪都重慶之企圖,更極大地振奮了國人禦侮之勇氣與精神。

風蕭蕭,夜沉沉,龍鳳山頂一生人,為報黨國恩,堅定不巡梭,壯志凌霄漢,正氣耀古今,蜉蝣資生能幾時,奈何珍重臭皮身,吁嗟乎!男兒不將俄頃趁風零! 山莽莽,陣森森,西陵峽頭一生人,雙肩關興廢,舉國目所巡,賢哲代代有,得道鼎古今,戰場功業勳久著,不負堂堂七尺身,吁嗟乎!丈夫豈不立志上青雲。
胡璉將軍日記原文,石牌保衛戰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