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4】實體玩意有益身心 隔着虛擬屏幕打機難取代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承接上文:

今天電子遊戲已然搶佔了實體玩具的市場,電子遊戲已成為青少年及兒童的至愛消遣。虛擬世界的吸引力,只是當足球都變成了電子足球、互射兵仔變成了電子射擊遊戲、推車仔鬥快變成了網絡賽車遊戲,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古老的實體玩具,更加失去了玩具千百年以來訓練我們的求生求存技能!

玩具創意啟發智能

當然,有專家早指出電子遊戲亦有着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射擊、賽車、格鬥、驚悚、運動、冒險、模擬戰略、養寵物等,然而,最終兒童還是面對着虛擬的屏幕。心理學家指出實體的玩具體驗比虛擬的遊戲更具教育意義,兒童在電子遊戲中經歷的都是不真實的世界,從中不可能像真正踢球打劍般鍛煉到身手體能,也不能夠像彈珠彈叉般學到準繩的射擊的技巧,更加沒有像在兵賊槍戰的共同參與遊戲中學懂社交上彼此協助、彼此遷就、彼此包容的能力。

2017年香港大學「高小學生打機習慣」研究顯示,有42.4%男生常接觸各類型暴力遊戲,有9.8%有打機成癮風險,並有13.9%每日玩遊戲機三小時以上,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手冊》,他們可能已是打機成癮。

現代很多小孩都喜歡玩虛擬足球遊戲,卻甚少真正與同伴在球場上揮汗,自然不能體驗踢足球鍛鍊體能和訓練團隊精神的好處。(視覺中國)

無論多窮的小孩子,只要在學校拾到一根粉筆頭,就可以在行人道上畫一個跳飛機,幾幢七層徙置區的小孩子都會圍攏過來一起排隊玩「天天寫字笑嘻嘻,大眾一齊跳飛機,一二三到你」,又或者在士多拾起幾個無人要的汽水蓋,用石頭錘成扁平,穿個孔再串起來,就成為一件人人愛玩的旋轉樂器。

舊時實體玩具的可愛之處,在於簡簡單單的一套街邊塑膠「刀劍仔」玩具,一毫幾仙買一包回來,便可以全家小孩一起玩,也可以跟鄰家比試誰的技術更高超,便宜之餘,更重要是能夠與別人分享快樂,絕對不同於今天人人一部手機,彼此各顧各的打機,中間失去了學習人際關係、學習溝通技能、也失去了集體遊戲那種社會化的功能。

今天人人一部手機,彼此各顧各的打機,中間失去了學習人際關係、學習溝通技能、也失去了集體遊戲那種社會化的功能。

小朋友從前玩「公仔紙」,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的玩法?每個孩子圈子都有很多種自創的玩法,簡單的手拍手、雙手拍到反轉、互相拿着紙對拍手等等,一張小小的紙片也有無限的創意空間,幾個孩子一起玩,就可以鼓勵小孩子如何彼此相處,在群體中互相遷就、彼此守規矩。

今天的電子遊戲是否可以塑造出孩童同樣的特質?孩子在創造玩具遊戲玩法期間,需要自行思考它的構造,共同創造出新的玩法,當中牽涉理解問題與激發幻想的能力,這些原始的創造性才是最益智,最刺激的。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迷失於沒有玩具的時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