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學者促林鄭設「復和調解」平台救港 修補撕裂覓出路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持續兩個多月,特首林鄭月娥今早(8月20日)表示,將馬上構建對話平台,率先接觸曾經提倡溝通的有心人,以化解分歧。無獨有偶,有學者早於8月初已籌建「和解溝通平台」,呼籲由林鄭月娥委任具公信力獨立人士領導,透過復和調解方案修補社會撕裂。

過去兩個多月,幾乎每一場反修例示威也演變成警方與激進示威者暴力對峙。社會對雙方衝突意見不一,支持示威者一方認為,特區政府遲遲未有回應訴求,而警方則多次在執法過程中,以過度武力驅散示威者,至元朗白衣人及北角荃灣福建幫等襲擊事件,警方更被質疑袖手旁觀,迫使示威者將武力升級;認同警方的一方則指出,任何理由都不能合理化示威者的暴力行為,也不能任由勇武勢力以任何形式挑戰政府威嚴及國家主權,因此,面對示威者的升級行動,警方必須更嚴厲執法。各方互相指摘似乎都沒有退讓空間。

支持示威者一方認為警方則多次在執法過程中,以過度武力驅散示威者。(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幸而,撕裂雙方普遍認為,港府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釐清真相。不過,究竟是「先停火,再調查」,還是「先調查,再停火」,社會還未有共識,而在爭論不休的過程中,更忽略了「仇恨」漸漸根植於民的嚴重性。為避免仇恨疊加及矛盾激化,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黃成榮夥拍香港調解學院院長鄭會圻,由8月初經Google表單系統收集市民支持,呼籲成立「和解溝通平台」為香港覓出路。

這是坊間首個提出運用專業「復和調解」手法化解社會撕裂的平台。鄭會圻接受《香港01》訪問時一再強調「溝通」的重要:「不論戰爭還是暴力對峙,若要達至和平結局,手段往往只有一種,便是溝通。因為借用暴力方式而獲取的成果,只會是Settlement(臨時措施),但此方法卻會埋下反彈的可能。」他重申,「溝通」是復和調解的核心,以追求「建設和平(Peace Building)」為首要目標,藉尋求雙方共贏,以修補各方關係。

鄭會圻呼籲社會賢達加入其團隊,解決目前風波。(龔嘉盛攝)

復和調解有先例

歷史上,透過復和溝通方式解決衝突糾紛並不罕見,北愛爾蘭是其中一個常被提及的例子。當地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起,基於種族、宗教、政治及經濟問題等對立,陷入長達三十年的「騷動年代(The Troubles)」,衝突各方最終在1998年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以達成最大共識為原則謀求和平。

香港當前社會撕裂的背景與北愛截然不同,兩地政經社會結構亦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鄭會圻相信,香港可從北愛經驗中汲取復和養份,前提是各方願意妥協及原諒,並明白解決分歧並非追求某一方的全贏或全輸,「而是即使我未必能百份百得到我想要的,但我願意接受一切我可以接受的。」

鄭會圻重申,「溝通」是復和調解的核心,以追求「建設和平(Peace Building)」為首要目標,藉尋求雙方共贏,以修補各方關係。(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另一發起人、本身是復和綜合服務中心主席的黃成榮早前也曾表示,北愛經驗證明只要願意對話,終能化解怨恨。但他也強調,面對當下警民衝突,任何人都不應該有「道德疏離感」,即千萬不要為了報復對方而忘記初衷,甚至把道德倫理拋諸腦後,例如專業的警察會懂得使用適當武力,而不會以過度武力報復示威者的挑釁行為,反之亦然。

黃成榮及鄭會圻在網上發出呼籲後,日前更新了公告內容,指已得到很多市民的支持,冀各界群策群力,加速落實「和解溝通平台」,又建議林鄭月娥委任具公信力的獨立人士領導這場復和運動。鄭會圻未有透露實際已獲得多少支持,亦不願公開他心目中可以領導復和的理想人選,但就分享了運作平台的初步構想,主要包括公開會談及私人會談兩部份——前者會提供場地予各持份者聚首一堂,讓他們各抒己見,過程將透過網絡即時直播;後者則由復和調解員主導私人會面,聆聽各方底線,並本着「求同存異」原則,協助他們達成和解共識。

黃成榮及鄭會圻建議林鄭月娥委任具公信力的獨立人士領導這場復和運動。(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鄭會圻補充,在首輪環節中,參與者不能指摘對方過失,因為平台的建設是共謀解決方案、解決衝突糾紛,而非當面追究過去衝突中的是非對錯;除此,平台將會以「不終斷」形式進行,為期兩日,力求在短時間內促成各方達成和解共識。另一位核心成員、城大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黎定基向《香港01》表示,為了讓不同持份者有參與平台的機會,同時又緊守「不篩選」原則,會考慮於全港十八區舉行不同規模的地區性平台,讓各方表達訴求。

黎定基提議的十八區溝通平台,令人聯想起今年年初,法國總統馬克龍為平息黃背心運動怒火而發起的「全國大辯論」——法國政府透過公民會議、網絡系統等形式,以不篩選為原則,展開為期兩個月、多達一萬場、有超過50萬人參與的大辯論,以及逾100小時的總統對話,讓國民就公共政策暢所欲言,冀藉此把憤怒轉化為化解方案。據官方透露,當局已收集兩百萬則意見,目前有待分析再作出回應。

儘管「全國大辯論」的成效仍有待觀察,但此等規模的公共參與,無疑也更能展現出「參與式民主」的價值,即民眾可以直接參與影響其生活的公共決策,學習如何自主地管理屬於自己的公共事務。再者,以地區性為主導的公共事務平台,亦能保證每位與會者有最大的發言機會。倘若黎定基所提議的十八區平台最終能訴諸行動,並配合不偏不倚的專業復和調解員,或許是解決目前政治紛爭的一大良方。至於有不少意見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還各持份者公道;鄭會圻指出,兩者並非比較物,他又建議持份者可透過「復和調解平台」討論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所有細節。倘若獨立調查委員會最終能順利設立,兩個平台定必能互補不足,為市民大眾釐清真相之餘,又能修補對立。

黎定基稱當務之急是盡快讓社會恢復和平穩定。(高仲明攝)

理念宏大 實現困難?

「香港是心智成熟的社會,香港人很有善心,他們是可以做到的。」這是鄭會圻等人呼籲成立「和解溝通平台」的初衷。他又補充:「香港人的Civic Engagement (公民參與)很高,縱使遊行完畢,仍然很有規矩離開,更會走上街頭清理垃圾。」正正由於這些畫面,令鄭會圻及其團隊相信,香港人是有能力亦願意與人溝通,一同踏上和解橋樑。

不過,成立該平台的理念雖則宏大,但運作起來困難重重。是次撕裂空前,不少示威者早已表明當局必須回應五大訴求後才會考慮展開對話,與此同時,當局一再重申不會滿足不拘捕、不檢控示威者此等破壞香港法治的訴求,因此,關鍵雙方未必願意參與和談。然而正因為此,平台更需各方有識、有志、有力之士加入,攜手為香港尋求和平出路。

鄭會圻及其團隊相信,香港人是有能力亦願意與人溝通,一同踏上和解橋樑。(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相關文章︰社會撕裂 「黃」與「藍」的平行世界面對爭議 社會怎樣漸行漸遠?

上文刊載於第17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9日)《學者促「復和調解」救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