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三】網上學習難兼顧 非華語生聽不懂怎麼學?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網上課堂開始後,就讀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二年級的阿文在家中打開電腦,開啟了老師預錄的中文科教學短片,聽到老師講授課文內容,腦海裏不斷出現疑問:這個中文字怎麼解?這句句子怎麼組合起來,看不懂啊?
阿文愈看愈洩氣,但爸爸媽媽都不懂中文字,平時都說烏都語(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常用語),聽說能力也只能應付簡單的日常生活。他不知道可以問誰,既然功課是選擇題,他似懂非懂地完成練習。過了一星期,他發覺自己聽不懂的課堂內容好像愈來愈多,開始連網上功課也不想再做了。
撰文:歐陽翠詩

非華語生要學好中文,從來不容易,在學校可以透過很多適異性教學方法,像按語文能力分班,在班中分開數個小組,並以互動討論形式學習,提高課堂的參與度,而且小組用到「以強帶弱」的方式,讓組內不同能力的學生互相交流,這些針對學習差異的教學方式卻難以在網上課堂做到。非華語生回到家中,像單打獨鬥,更令他們的學習動力下降。

非華語生要學好中文,從來不容易。(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在主流學校推動電子學習,普遍面對中產與基層學生難以跨越的資源鴻溝、學校的資訊科技發展步伐快慢等問題,但在學生組成成分不同的學校,面對的是學習差異難以兼顧的困境,電子教學有另一層的難處。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曾是少數族裔指定學校,學校的非華語生數目約有八成。學校早就開始推動電子教學,並成為教育局的資訊科技教學卓越中心學校。為了協助學生學好中文,校方運用RainbowOne的語文教學平台,並且推動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一人一機)。學生平時在課堂上也會運用不同電子學習平台,操作平台介面沒有太大問題。可是,單純用較為單向的影片教學,學習成效跟課堂教學有很大分別,學校開始思考如何引入實時教學模式,互補不足。

「E-learning在這個疫情嚴重的日子,是無可選擇的方法,但是否最理想呢?我覺得需要互補,實時或真人上課也需要。因為學習差異,能力高的學生沒問題,但能力較弱的同學需跟進。知道他們有什麼不懂後,要再個別處理。」劉惠珍校長指出,她在停學初期已預料到,不會在短期內復課,「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最早期的做法,是以電子學習的形式發放工作紙。過了一兩個星期後,他們開始把新的教學課題上載,因為停課時間長,不可以一直溫習舊課題。「當然,e-learning的好處是可以遙距上課,但學生有學習差異,你不可能只靠視像或是遙距就令全部學生掌握所有學習內容,我們也跟家長密切聯繫。」

當然,e-learning的好處是可以遙距上課,但學生有學習差異,你不可能只靠視像或是遙距就令全部學生掌握所有學習內容。(黃寶瑩攝)

校方這幾個星期持續審視有多少學生參與網上學習,他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處理得不錯,有約五至六成,高年級同學尤其有些班別有較多學生返回自己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他們透過電子學習做功課的情況不算積極。因為學生回到鄉村,未必有相關學習設備,以及能應付足夠流量的Wi-Fi。回到自己國家的學生數目不少,起初一星期有30至40個,後來已升到50個左右。

「我們希望可以再多試其他方法,看看如果見到老師的樣子,學生會否更雀躍,學習動力會否更高。」她認為高年級同學的參與程度,視乎家長有沒有支援。「能力稍弱的學生在家中,包括技術上和功課上的支援也未必夠,因為非華語生用中文和英文上課,有些家長的英語程度有限。」

他們研究過功課回應率的數據,發覺做中文功課的回應率沒那麼理想,甚至是精英班也只有個位數,正正反映他們的家庭難支援中文科的功課,故落差較大。「非華語生學好中文很重要,尤其將來讀書入大學和在香港生活。他們學習中文的進度和興趣有落差,我們要跟中文科的同事再商議,如何補回他們的學習進度,這也是頭疼的地方。」

學校現時做的網上學習模式和其他學校的做法類近,主要是錄製約五至六分鐘的短片,之後再讓學生用Google Form做功課,校方每天確保有「中英數常」(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四個學科都有教學,希望以「小步子」方法每天了解學生學到多少。若然仍有不足,之後那天就會再錄製跟進的短片,馬上講解較多同學未能掌握的地方。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劉惠珍校長跟同事一直在思考如何令學生學得更好。(黃寶瑩攝)

校方希望提升同學的網上功課回應率,仍在試驗有沒有其他方可以讓學生更易掌握,以鼓勵學生主動做功課。訪問當天,他們第一次和六年級的學生做實時教學,跟進在停課期間以聲音導航投影片教過的數學課題—速率,當天約有30個學生同時在線,甚至回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學生都連線上了。

師生互動進度慢

老師即時提問,學生可以在Zoom平台上按「舉手」按鈕,老師再開啟他的咪,讓同學可以聽到他說話。課堂的規矩也要重新建立過,互動模式需時熟悉,他們期望之後可以改善學習成效。Zoom的教學過程更會在完結視像會議時自動儲存下來,讓無法即時連線的學生之後可以重溫影片。

學校發展主任龐家樑說,之前考慮過預錄影片還是實時教學,可是,難以指定上課時段,很多少數族裔家庭一般有很多兄弟姊妹,在家可能有讀中學的哥哥用live,所以最終我們選擇預錄影片。「現時就加上輔助的實時學習,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再跟我們說。」龐家樑說。

學校能配合那麼多電子教學,也是因為在日常課堂中已用到其他教學平台,學生熟悉相關界面,才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其他未有應用相關教學平台的學校,相對上會花較多時間讓學生熟習,也需要家長輔助。他們在中文科早已用了RainbowOne軟件,字詞可以自動發音,又有錄音和拍照的功能,因為互動的元素較多,可以知道學生是否真的掌握到知識。

學校首次應用同步實時上課,學生適應新的課堂規矩,先按「舉手」按鈕,老師再解除靜音。(黃寶瑩攝)

語文科需要朗讀課文,老師會把課文放進軟件,學生聽完朗讀後,可以自己親身誦讀及錄音。「比如有時我聽到背後有人在教他,那應該是他讀中學的姐姐,我就掌握到更多他在家學習的情況。如果他有什麼音讀得不準確,我也可以即時糾正。他們很喜歡給『like』,如果給他們星星,他們就知道老師已經聽了,就鼓勵他下次錄得更好。他們也可以聽到自己讀成怎樣,再給自己星星。這是低年級的課文,我們分開小段或是逐句朗讀。」中文科主任沈思敏老師解釋。

為了令學生牢記字詞,他們也有用到「默書自己溫」的遊戲軟件,停課期間在平台上讓他們聽到老師讀句子,像平時默書般。「他自己在軟件上面寫,或是寫完之後再影相給我們,老師批改了,他打開來看,可以看到有沒有寫對。我們鼓勵學生自己把答案按出來,自己圈錯處,自己做小老師。」停課之前,他們已經使用這學習平台,主要是輔助教學,課後也會有延伸練習。

即使學校平時善用教學平台,在停課期間師生不必耗費太多時間學習如何操作,但老師直言,對比平時上課的學習進度和效能,的確學得比較慢。學校也預計,將會延至7月底才放暑假。

龐家樑說︰「我們是教得比較慢的,始終沒那麼容易看到小朋友是否學懂。因此,我們每天教一小部份,再看看他們是否掌握,之後再調整,比起正常上學,整個進度都慢了。」

因應學生的需求及學習差異,制定適合的電子教學課程,是學界在這次疫情後需要反思的重點。(黃寶瑩攝)

推動電子教學的征途,因為校情和學生的程度而成效參差,面授教學總有無可取代的好處,如何因應學生的需要和學習差異,結合電子教學和日常課堂,靈活改變教與學的模式,是學界經歷這次疫情後需要反思的重點。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一】在新冠肺炎「疫」境中成長 如何有效在家學習

【停課不停學.二】家中上課「無王管」 學習進度成疑

上文節錄自第20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30日)《網上學習難兼顧 非華語生遇障礙》。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