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園臺七號.影評】自我任性的楊凡美學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溫馨提示,《繼園臺七號》雖然藝術性高,極盡唯美,卻絕不易啃,一來節奏緩慢,二來情節不着邊際,觀影時必須保持耐性。

一如劇照所示,本片着重懷舊風情,透過動畫重現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單呈現昔日街道、地標等模樣,就連語言、配樂等元素都顧上,很好帶領觀眾享受nostalgic(懷舊)情懷。誠如導演楊凡言,這是一封「給香港的情書」。

電影充滿濃濃懷舊情調,並且導演在片中多處向經典致敬,展現純真的創作心態。(《繼園臺七號》劇照)

楊凡作品一向以主觀美感為先,未必着重劇本的故事性,因此往往予人形式大於一切的觀感—這種自我、任性的作風,堪稱「楊凡美學」。本片是導演逾十年來的長片新作,且是第一次製作動畫,這對已年逾七十的楊凡來說,儼如「老頑童」發現新玩具、新大陸,容許更天馬行空的創作及更肆意的光影實驗。相對舊作,如《桃色》、《美少年之戀》、《流金歲月》、《意亂情迷》等,肯定已是「保守」的「楊凡美學」。的確,導演今次之狂放,甚至到達只求自我感覺良好,彷彿只為滿足自己而拍,而非為觀眾而拍—楊凡豪花約千萬美元拍成本片,但近年港產片已難賺回逾億港元票房。所以,坊間對電影反應兩極,有人非常受落「楊凡美學」,有人則嗤之以鼻,認為這封更似楊凡「給自己的情書」。

+3

本片究竟有何寓意?若要一線串連,「繼園臺七號」的三位住客:梅太太、虞太太、虞美玲,可分別代表過去(二戰時)、現在(六十年代)、未來;至於前來當補習老師的范子明,則代表了香港人的抉擇。表面上,本片是范子明與虞氏母女的三角戀故事,而實際上,這個戀情不是愛情,而是借喻愛港之情,手法跟陳果的《三夫》異曲同工。在虞氏母女之間,范子明選擇了母親,標誌着楊凡對戀舊的肯定,而二人後來離開香港,也透露出不願留在「未來的香港」(相對六十年代)的傾向……

上文節錄自第24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16日)《《繼園臺七號》自我任性的楊凡美學》。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致從政者們—請反思「港人治港」!

與港大經管院長蔡洪濱對話 港府應該怎樣推動經濟變革?

強制檢測、健康碼的背後 公共衞生前,如何平衡個人權益?

【請特首找數】實現真正創科夢 推動創科不應流於口號

蓬佩奧下猛藥「掉槍」 蔡英文政府敢看不敢撿

點票結果陸續確認 特朗普反勝最後一着難成事

【科技.未來】人類常駐20年 是時候離開國際太空站嗎?

疫下就業市場愈趨衰靡 如何解開美國「低薪青年」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