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看香港 左翼聲音主導經濟政策 就能解決結構困局?

撰文:程雪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早前公佈經濟幕僚名單,當中有不少專注勞工議題的學者,令外界關注這些左翼聲音能否撬動當地徹底進行經濟改革。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從經濟團隊的組成固然可以看出拜登「解決經濟結構性不平等問題」的決心;不過,「書生」入仕能否經世濟民,以一己之力對抗原教旨資本主義困局,仍然言之尚早。

備受矚目的拜登經濟團隊成員,包括曾任聯儲局主席、主張加稅以收窄貧富差距的著名經濟學家耶倫(Janet Yellen)、認為經濟應該為所有人而非富人服務的阿德耶莫(Adewale Adeyemo)、專注研究性別和種族收入差異的譚登(Neera Tanden)、重視稅務改革和福利改革的迪斯(Brian Deese)、認為市場失靈時必須加強政府角色的勞斯(Cecilia Rouse)、提倡最低工資倍增至15美元的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拒絕以減稅及放寬監管等措施刺激經濟的布希(Heather Boushey),看似有望帶領美國走出一條「中左」路線。

面對收支嚴重失衡的財政,拜登上任後必須有所作為。(美聯社)

「財富再分配」將是拜登促進社會平等的主要方式,而徵收富人稅、提升最低工資、擴大奧巴馬醫改、擴大綠色經濟等等將是達成重要渠道;不過,從當前拜登團隊所透露的經濟政策方針來看,儘管方向正確,也實在不得不做,但又確實暫未見到結構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這不禁令人聯想起香港特區政府,其實當中也不乏權威學者和相對左翼的聲音,但至今仍然未能為化解深層矛盾帶來寸進。例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本身就是香港著名社科學者,而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則是金融學者;另外,行政會議成員黃國健和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都來自主張維護工人權益的工聯會,也都做過立法會議員。照理說,這種背景理應更能體察民間疾苦,然而,近年的社會福利政策、勞動保障制度卻不可謂不離地,主導的羅致光更有諸多「涼薄」言論引發民情洶湧。這難免令人懷疑,若要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卻不從根本作出結構性改革,光靠一介書生或者些微左翼聲音,難以力挽狂瀾。

什麼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與美國類似,實則由資本主義本身具有的結構缺陷造成: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放任市場、自由貿易、資本不受限制流動,使得資本主義的逐利本質被發揮到極致,從而形成對市場、教育、醫療等種種社會資源的壟斷,造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劇、階級固化等社會問題,亦扭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漸漸形成以爭奪利益為核心的惡性競爭,並衍生出不同形態的社會沖突。

港府所堅持「小政府,大市場」施政思維無疑是對資本主義的進一步放任,經年累月後經濟結構與社會資源分配自然越發失衡。(資料圖片)

在此前提下,港府所堅持「小政府,大市場」施政思維無疑是對資本主義的進一步放任,經年累月後經濟結構與社會資源分配自然越發失衡。港府有無對此癥結對症下藥?現狀令人擔憂。疫情衝擊下香港百業凋敝,基層市民生活困苦,失業率日益攀高,而港府耗資3000億推出三輪防疫抗疫措施收效甚微。究其根源,政府救市仍迷信滴漏式政策與津貼主義,未能體察民情,了解市民的實際需求幫助到最需幫助的一群人。例如,社會各界呼籲長達半年的失業援助金至今未被納入考慮;而新一期《施政報告》中也未看到對社會民生、勞工福利有何等作為。

階級固化導致青年看不到未來,樓價高企使得佔人口多數的中產階級看似光鮮實則艱苦度日,缺乏社會保障造成低下階層生活困苦舉步維艱,全民退保遙遙無期致使白髮老人仍要辛勤工作難以安享晚年……諸如此類種種困局,若政府不從根源上遏制資本擴張,大步推出革新政策,僅靠綜援津貼等所謂「安全網」小修小補解決民生困局,實屬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