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需被監督的並非公權力 而是「過大的權力」

撰文:楊語濤 吳迪 唐曉東
出版:更新:

特朗普被美國各類社交媒體封號禁言,引發了全球對言論自由的討論,特別是西方世界內部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特朗普的支持者、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歐盟等都表達了相關科技企業的做法「是有問題的」、破壞了言論自由。

但在美國內部乃至世界範圍內,歡欣鼓舞的聲音似乎還是更多,禁言特朗普的社交媒體平台和相關科技公司,在相當廣泛的人群心中代表了維護社會秩序、主持民主公義的力量,順應了當下正盛的左翼浪潮。

不過,相較於「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互聯網平台對特朗普的封禁,更昭示了一個令人皺眉憂慮的問題:當以往限制監督公權力的輿論力量由資本所把控,乃至凌駕於白宮之上,當「守門人」變成「話事人」,又該如何對其施以監督?

特朗普被美國各類社交媒體封號禁言,引發了全球對言論自由的討論。(資料圖片/美聯社)

審核制消失 媒體生態遭破壞

在美國及很多西方國家的政治生態中,傳統媒體充當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代理人」角色,乃至發揮一定監督及驗證功用。不論聯邦政府還是州政府,上至總統,下至各級官僚,均需要透過媒體解釋、宣講自己的政策,民選官員更需要通過媒體來獲取選票。公眾因為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有限,需要依賴媒體進行驗證和檢查,以獲取相對而言真實有效的信息。

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媒體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新聞專業主義」,所有傳統媒體在發布報道時,都必須經過嚴格的事實核查流程,譬如西方絕大部份主流媒體都會遵循「多來源、可交叉印證」的原則,每一個失實報道都會演變成媒體的危機,《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都曾出現過失實報道導致總編輯下台的案例。

可是,在網絡時代,專業而審慎的監督驗證工作,因信息量的爆炸和信息生產及傳遞的門檻降低,使得任何情緒宣洩、添油加醋的言論都可以「事實」的模樣大行其道。以Twitter和Facebook為代表的美國社交媒體巨頭在過去數年中,雖然開始在各方壓力之下逐漸擔當起內容審核的責任,譬如Twitter為特朗普顛倒是非的言論標識「內容不實」的註腳,但整體而言,各大平台非但沒有對後者進行實質性的限制與打壓,反而在技術中立的大旗下,利用演算法推送放大了不同群體在各自同溫層的聲音,乃至與極右翼維持某種特殊的共生態勢,兩者之間關係曖昧不清,頗為耐人尋味。

FB創辦人朱克伯格曾在去年大選季向總統特朗普暗送秋波。(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縱容特朗普 能帶來實打實紅利

四年來,特朗普在移民、自由貿易、新冠病毒等問題上的撒謊成性與黑白顛倒,早已超越了一個公職人員的言論邊界。但直到數月前,社交平台仍因「言論自由」而不敢、或因利益考量而不願限制他的言論。部份社交媒體巨頭甚至在某些關鍵時刻萌生了押寶民粹主義陣營的盤算。

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Facebook創始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在去年大選季期間頻向謀求連任的特朗普「暗送秋波」,與如今FACEBOOK封殺特朗普的行為大相逕庭。這種「左搖右擺」的做法背後,牽涉着什麼紅利?詳細分析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刊登於第24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18日)《需被監督的並非公權力 而是「過大的權力」》。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全網封殺特朗普 左翼資本強勢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詛咒?西方民主能否通過科技的試煉

遷移社交媒體平台 不如取回資訊自主權

公帑怎麼用 市民來決定 公民社會怎能沒有參與式預算?

對話方方:被極左撕裂的中國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皆成「歐洲之最」 英國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發展蹉跎多年 今終拉開序幕 北環線沿線住屋,誰來居住?

【科技.未來】滿足五大關鍵需求 固態電池或助電動車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