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自由市場神話 社會不平等是「沒有選擇」?

撰文:鄒崇銘
出版:更新:

香港這個號稱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城市,主要行業卻存在嚴重的寡頭壟斷,欠缺最基本的開放性和競爭性,小市民任由大集團魚肉。尤其甚者,市場壟斷並非源於市場自然淘汰,而是出於政府政策的長期傾斜。既得利益集團在畸形政制的加持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主導力量——這些都是路人皆見的顯淺事實,就只剩下可憐的香港人,仍天真地相信自由市場的神話。

面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衝擊,人們難以掌握生產工具,特別是基層更因此喪失在市場討價還價的能力。(歐嘉樂攝)

為何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沒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說句發自良心的公道話?為何尊貴學者都躲在象牙塔,無法為社會進步和市民福祉,提供更明確的指引和出路?

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廿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以嶄新角度審視資產及收入不均,在全球牽起廣泛討論,他更被喻為「廿一世紀的馬克思」。其近作《資本與意識形態》(Capital and Ideology)在2019年出版之際,我實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這確是一本人所共知卻又鮮為人認真研讀的巨著。最近學者Walden Bello上載該書導讀,有助普羅讀者一窺其學術殿堂。

皮凱蒂的新書為何重要?因為它直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但為何此書卻相對不受重視?正如書中一語道破,因為人們從來對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人類歷史作為「不平等體制」(inequality regimes)的歷史,其核心任務正是為不平等塗脂抹粉,並致力抹煞促進平等的各種可能性。這令人們傾向相信不平等是「自然」、「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乖乖認命。

為何「不平等體制」如此強大?皮凱蒂歸因於意識形態的力量。它一方面叫人普遍相信,通過努力便能向上流動和累積資產,並把失敗歸咎於個人缺失;另一方面則將私人產權邏輯推向極致,鼓勵資產無止境地高度集中。即使已構成凌駕性的政治經濟力量,極度妨礙競爭和社會流動,但只要仰望權貴生活來望梅止渴,香港人便甘之如飴。

普羅市民時常夢想發達,因此對意識形態的神話照單全收。然則,推動社會改革的政治領袖呢?設想被剝削的草根階層欠缺反抗動力,總有代言人可以為他們出頭,帶領他們戳破「不平等體制」的虛偽和荒誕。為什麼政客們不善用這些機會,整合出反抗體制的政治陣線呢?

正如皮凱蒂不無深意地指出,傳統西方民主的左右翼二元格局,在過去四十年已被徹底打破。左翼政黨日益蛻變成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的代表,與草根階層的利益愈行愈遠;那些在全球化和就業機會流失下飽受摧殘的基層市民,則只能日益向右翼民粹主義靠攏,把怒氣發洩在外來移民和少數族裔身上。兩者皆無助化解日趨嚴峻的社會政治矛盾。

沒有開放的產業環境讓我們一展所長,沒有自主的城市空間讓我們自立自強,沒有公平的市場機會讓我們自力更生……政治、經濟和社會學者們,為何這些基本問題,總無法打破因循守舊的學術範式,進入你們的研究視野?(節錄)

《財政預算案》宣布派發消費券,雖然人們能通過即時消費提升生活水平,但這些消費券最後又回流至大財團的賬戶,並進一步鞏固制度和結構性不平等。(歐嘉樂攝)

延伸閱讀:.「以力服人」的低端政治 並不存在「以理服人」的歷史視野.好好創作逾四十載 影壇異類許鞍華拍下不尋常的「香港故事」

上文節錄自第26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0日)《尋找資產為本的未來視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信息革命」席捲全球 香港怎樣推動「數碼經濟」?

把自身無知公諸於世 不可思議的香港公務員

港府公然懶政 中央不會坐視丁權漏洞不理

愈夜愈美麗 廣州音樂酒吧四十載變奏

印度醫院與火葬場內 輪候中的生者與逝者

移民小故事 年近半百離鄉背井 港廚:不知是苦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