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迷思・書評|從現代貨幣理論看拜登經濟政策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是一本旨在向美國群眾「推銷」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下稱MMT)的普及讀物。全書首六個章節分別反駁對於政府預算赤字的六個迷思:政府的預算應與家庭預算一樣量入為出、政府赤字代表超支、債務將留給後代、赤字是有害的、赤字使美國依賴其他國家、社會福利把美國推向長期財政危機。
由於此書旨在向美國讀者推銷MMT,因此並沒有着墨解釋MMT的起源與邏輯,對相關討論欠缺認識的非美國讀者也許難以理解「赤字迷思」何以成為辯論的焦點。

MMT雖然名為「現代」,但其實已面世一段日子,並非什麼新的經濟學。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至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克納普(Georg Friedrich Knapp)在1905年出版影響深遠的《國家貨幣理論》(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此書挑戰依賴貴金屬交易價值的傳統貨幣觀念,並進而提出純粹由國家主宰價值、不具有實物保證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

本書作者凱爾頓(左)不單是推銷MMT的學者,更曾是美國民主黨重要的經濟幕僚,曾任參議院預算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Getty Images)

自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瓦解後,貨幣漸漸脫去了貴金屬,成為單純的信用貨幣。「法幣」的理論今天已廣為主流經濟學所接受,換言之,所謂「MMT」的基礎信仰,即每個擁有貨幣政策主權的國家都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與主流經濟理論並沒有明顯矛盾。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政府處理赤字的認知。

在美國,主流經濟學認為,政府預算大幅赤字是經濟潛在的威脅,可能會引起過度發債、利率上行等問題。但MMT則認為,政府赤字不是問題的本質所在,只要能控制通脹上行的速度,就毋須在意赤字問題。

MMT認為,政府不應因赤字扣減開支,而是應該追求預算能為大部份人提供社會保障和就業。由於財政政策不會因收入而「將貨就價」,故此,受MMT理論影響的政府預算又常稱為「功能財政」。MMT與主流經濟學的分歧正正在於赤字預算問題,本書亦旨在針對這方面而有所論述。

本書的作者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不單是推銷MMT的學者,更曾是美國民主黨重要的經濟幕僚,曾任參議院預算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更被媒體《政治人》(Politico)評為對美國政策辯論影響最大的五十人之一。因此,這本書不單是介紹MMT的經濟學普及書,更是一窺當下美國財政政策背後理論邏輯的重要讀本。

從拜登今年初就任美國總統後所推出的政策看,當中的確不乏這本書所介紹的MMT影子。(Getty Images)

從拜登今年初就任美國總統後所推出的政策看,當中的確不乏這本書所介紹的MMT影子。例如拜登在未上台之前,便與耶倫(Janet Yellen)等重要財金官員表示,必須加大經濟刺激方案,才能幫助美國全面復蘇。拜登一上台,便力排共和黨人對於加大赤字的質疑,推出1.9萬億美元援助方案,其中大部份是將現金派發給受新冠疫情所影響的較低收入人士。此後,拜登政府又再推出2萬億美元基建投資方案,利用政府赤字預算加強基建,以期在改善經濟效率的同時,達到刺激本地就業等經濟目標。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拜登政府壓下了一直以來對於赤字貨幣化的恐懼,大膽接納MMT有關功能財政的論述。

MMT關於赤字的一些理解的確值得當下執政者參考。例如盲目追求平衡預算並沒有意義,只要經費能用於減少經濟不平等、促進改善社會經濟的進度,便合乎公義。一如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提到:「我們永遠可以印刷更多貨幣去償還債務。」即使稅收追不上,一個有貨幣主權的國家或地區,理論上也是不會出現債務違約的。

不過,美國預算赤字是否真的如凱爾頓在本書所言,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呢?從拜登上任後金融市場的不安躁動看,似乎金融界並不完全信任MMT理論......(節錄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作者:史蒂芬妮.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譯者: 蔡宗翰;出版: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上文刊登於第26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1日)《赤字迷思 從現代貨幣理論看拜登經濟政策》。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保釣運動50年 香港人還愛國嗎?

死因庭案件積壓 法院行政宜改革

【治港新勢力.三】泛民低潮期: 蓄力調整還是「自然流失」?

由汽車蔓延至手機、電腦、家電 全球晶片荒的沉痛教訓

搶電視觀眾爭奪話語權 沙特土耳其掀中東「劇」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