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堆填區快飽和 如何扭轉分類回收困局?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並不是創意新政,韓國早於1995年實行垃圾徵費,逾二十五年來已探索出具當地特色、全面而成熟的環保政策。香港的廢物治理制度仍不成體系,垃圾徵費如何成為「火車頭」,引領香港邁向「減廢新里程」?

有專家預計,香港目前投入使用的三個堆填區將在2030年飽和。(李澤彤攝)

2015年香港實施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同年膠袋總棄置量下跌25%,但往後數年數字卻略有回升;2010至2019年間,人均垃圾棄置率整體呈上升趨勢。要改善香港廢物治理現狀,源頭減廢及分類回收十分關鍵。可惜,落實「污染者自付」的生產者責任計劃「不痛不癢」,既沒有具體的懲罰機制,亦欠缺強力的經濟誘因。

廢物回收處理環環相扣,面對種類繁多的廢物,需嚴格做好分類,再作回收或循環處理。但本地廢物循環回收工作收效甚微,有專家更預計,香港的三個堆填區將在2030年飽和。廢物回收面臨窮途末路,堆填區不敷應用,香港應如何避免淪為「垃圾圍城」?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85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0月4日)《缺乏政府統籌 減廢、分類、回收政策不成氣候》。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