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團隊:青少年因社會政治環境感壓力 當局應加強輔導支援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新學年至今,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備受社會關注。雖然精神健康受不同複雜因素影響,但至現時為止,有關青少年處於政治生命事件(Political Life Events)所產生的壓力及其對精神健康之影響的研究或討論甚少。政治生命事件,是指一種處於特殊的歷史和政治環境下所產生的壓力來源,有別於一般生命事件如升學、考試所引發的壓力(Life Stress)。隨着香港政治環境急速轉變,究竟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有否受到影響?本研究團隊自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及聚焦小組訪問,嘗試從政治生命事件、個人、人際及社區三個層面探索青少年之精神健康狀況。

撰文:陶兆銘(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房澄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助理及博士生)及陳民彧(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生)

問卷調查最初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邀請各區中學參與研究,但因新冠疫情及學校停課令反應未如理想,只有1間中學同意參與。故此研究團隊轉為採用分層立意抽樣法於全港5個原立法會選區各邀請1間中學參與研究,加上隨機抽樣的學校,最後共有6間中學參與。受訪對象為就讀中四至中六的學生,最終參與問卷調查人數為1,330人。

青少年多關注社會政治
少討論及行動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總體上關心香港的政治發展。58.7%受訪者表示自己「稍多」(25.4%)、「頗多」(21.7%) 及「極多」(11.6% )關注香港的政治活動或事件。另外,有多達59.7%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稍多」(23.3%)、「頗多」(22%) 或「極多」(14.4%) 關注香港政治事件的新聞。

雖然受訪者整體關心政治,但結果顯示不少青少年未有實際參與行動。55.1%受訪者表示自己「極少」(37.2%)、「頗少」(9.1%) 或「稍少」(8.8%) 曾經參與香港的政治活動或事件。同時,40%受訪者表示自己「極少」(14.8%)、「頗少」(12.4%)或「稍少」(12.8%)透過面對面傾談或社交媒體,主動與人討論政治事件所引發的政治衝突。從數據可見,我們一方面應肯定青少年對政治的關注;但另一方面,我們應了解有何因素令青少年未有相應的參與或討論。

政治事件與立場導致壓力

除此之外,研究結果顯示部份受訪學生因政治立場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特別是與家人相處上。雖然有54%的學生表示自己極少 (32.1%)、頗少 (11.1%) 或稍少 (10.8%) 因和家人或親戚有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感到壓力,但也有27.6%的學生表示稍多 (12.6%)、頗多 (8%) 或極多 (7%) 感到壓力。反而,受訪學生與同學或朋友的相處上,因政治立場而受到的壓力相對較少,只有11.9%的學生表示稍多(6.6%)、頗多 (2.7%) 或極多 (2.6%) 因自己和朋友或同學有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感到壓力。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總體上關心香港的政治發展。58.7%受訪者表示自己「稍多」(25.4%)、「頗多」(21.7%) 及「極多」(11.6% )關注香港的政治活動或事件。
+1

為更深入了解香港青少年處於政治生命事件所產生的壓力,除量化研究外,研究團隊亦邀請36位青少年進行質性訪談。透過運用焦點小組方法,團隊嘗試理解青少年處於政治生命事件的經歷及回應,發現訪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補充了量化研究的結果。

例如,有受訪青少年表示如果在社交平台發表過有關政見的言論,有可能之後會被其他人回溯和謾罵,他認為「其實講政見嘅話,一定有限制,我覺得無可能避免」,因此解釋了為何數據顯示青少年較少透過面對面傾談或社交媒體,主動與人討論政治事件。另外有受訪者提到在現時社會環境下,「自己講過嘅話變得更加謹慎」,「因為你唔知幾時會講錯嘢,因為唔知幾時會俾人罰,所有嘢都係unknown(不清楚)嘅時候,你乖乖哋講嘢咁就安全囉」。從上述青少年的受訪內容可見,他們認為現時社會上的言論空間因政治原因而收窄,從而感到壓力。然而,也有受訪者表示「因為香港都係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嘅城市啦……咁我覺得,唔同嘅意見係可以同時存在嘅,咁可能我哋就要珍惜呢一份仲有嘅自由囉」,可見不同青少年對於能否主動與人討論政治事件有不同的理解。

半受訪青年現焦慮抑鬱
港府需面對了解回應

於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分析上,研究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的精神困擾狀況令人擔心,多達52%及41.9%的受訪者出現焦慮及抑鬱徵狀。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有關結果未排除可能因受新冠疫情而對學生精神健康的影響。此外,根據統計分析顯示,青少年因政治衝突而產生的壓力會增加精神困擾的程度,即因政治衝突而產生的壓力愈大,精神困擾的嚴重程度愈高。然而,青少年參與政治生命事件的頻密程度與其精神困擾並沒有關聯。

就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建議香港政府更深入了解青少年因政治衝突而產生的壓力及精神困擾的狀況,以制定合適的社會政策去幫助他們。於焦點小組訪談中,有參加者提到:「同別人傾訴嘅過程,起碼唔駛壓抑喺心裡面」,因為「最少你都知道,有人同你一齊關心呢個問題。我會覺得,心情會冇咁沉重」。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有關當局強化學校和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等所提供的輔導支援服務,同時加強專業人員及早識別精神困擾與疾患的能力,以協助青少年獲得適切的幫助。

本文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計劃的部分結果,內容由研究團隊撰寫。團隊成員包括陶兆銘(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房澄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助理及博士生)及陳民彧(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