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更新|士紳化是開啟新時代的必經過程嗎?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社區發展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少不免會有「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情況出現,因為市區更新所伴隨的是土地價值的提升,必定會有小店無法抵受攀升的地租而被迫離開當區,小店為社區帶來的文化亦無奈地會被消失。然而,士紳化真的是開啟新時代的必經過程嗎?

+1

士紳化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是「由上而下」地推行,而市建局和發展商則經常被指摘為舊區士紳化的元兇。例如,2010年灣仔利東街正式封閉動工重建,由滿街舊唐樓及小店的街道變成豪宅及名牌店。舊利東街的地舖全是印刷囍帖的小店,所以利東街原本亦俗稱「囍帖街」;時至今日,有不少人仍然改不了口地將利東街稱作「囍帖街」,但事實上它已經再沒有囍帖,只有地面一堆名牌商店。又例如今年6月屯馬綫全線開通,宋皇臺站壓中俗稱「小泰國」的九龍城,連同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當區的舖面租金亦相繼提升;據《香港01》早前所報道,當區的泰人組織稱五年前九龍城共有100間泰國店舖,如今已有30間相關店舖撤離九龍城,「小泰國」恐怕會被瓦解。

士紳化也有「自下而上」的例子,但結果同樣不如人意。深水埗是香港其中一個最老舊的地方,可說是香港的「貧窮區」,但近年區內的大南街出現多間咖啡店、藝廊、唱片行等特色商店,一杯普通咖啡也要幾十元,與同區基層市民「格格不入」。這個現象引起傳媒廣泛報道,坊間亦擔心「Sham Shui Po is the new Brooklyn」(深水埗是新的布魯克林)。

可以說,無論是「由下至上」還是「由上而下」,士紳化都對香港社區影響甚廣,不但導致基層無處容身,亦漸漸失去獨特在地文化。就着士紳化帶出的種種問題,《香港01》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祟銘、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副教授李佩然和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建築保育學部助理教授余家聲,對士紳化、社區文化、社區經濟等概念進行脈絡梳理,進而討論如何在發展浪潮中保育社區文化。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3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1月29日)《舊區重建「士紳化」的掙扎:在消失中傳承》。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3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梅艷芳精神就是香港精神:The show must go on

舊區重建「士紳化」的掙扎:在消失中傳承

立會參選人趨「和諧」 新選制呈政治新氣象

台灣獲邀出席「民主峰會」 北京須嚥下這口惡氣

將心比心的善治:保障性小眾權益

蘋果轉軚推新政 維修權運動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