煒論經濟|再工業化「五大產業」 為香港經濟和年輕一代創新天

撰文:鄧希煒
出版:更新:

隨着2019冠狀病毒疫情帶來經濟轉變,加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中央及特區政府分別對香港經濟發展提出新的規劃,香港步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近日,特區政府公布計劃把創科局改組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提升「再工業化」的政策職能,行政長官早前也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建議撥出大量用地發展創新科技及先進工業。

只有當香港產業及勞工市場變得多元化,年輕人與一般市民向上流動的機會才可增加,長遠經濟發展、民生及社會深層次矛盾也才得以改善。未來一段時間裏,筆者將在這個新專欄集中探討香港經濟轉型與發展創新科技的潛力、挑戰及機遇,與決策者、工商界、學界,以至廣大市民理性討論,共同為香港擘畫未來。

本文作為引子,先為讀者介紹筆者認為香港在工業4.0科技發展的大浪潮下,有條件發展的新「五大產業」,包括健康科技、食物科技、綠色科技、農業科技及半導體。選擇此五大行業,既基於香港的現有實力與比較優勢,又因為它們可提升香港作為創新與科技中心的地位。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資料圖片)

健康科技研發 香港早握先機

健康科技包括健康及醫療產品的生產及研發,在相關領域,香港一直具備世界級醫療團隊及研究基礎,其中,西醫藥的長久發展更是全球罕見。這些香港優勢都有利於藥品生產及生命科技發展。

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約有250家生物科技相關企業,160家醫療衞生設備製造商。香港在2021年是亞太區內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IPO)中心,自2018年已有79家醫療保健企業在香港上市,集資逾2000億元,足證全球投資者對本地生物科技生態系統的認可及信心。

在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生物科技及醫藥被列為大灣區新興支柱產業,加上多國人口老化,消費者健康意識增強,帶動全球對醫療健康服務和產品需求的上升。在政策及全球需求持續增長帶動下,香港應能發揮在生物科技及醫藥的傳統優勢,把享譽世界的基礎科學研究轉化為產品,惠及全球用家。

香港一直具備世界級醫療團隊及研究基礎,有利於推動健康科技產業發展。(資料圖片)

食品科技可振「香港製造」美譽

於食品科技方面,「未來科技」包括不少利用合成生物製作的食物或物料,利用科研及創新思維製成食品之餘,亦可望解決環保問題。近年由於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及特區政府提出的資助,許多在中國內地的港資食品製造商,已計劃將部分、甚至全部生產流程遷回香港。

儘管製造業增加值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自1990年代初迅速下降,食品、飲料和煙草製品業卻日形重要,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其增加值在香港製造業中的份額從1973年的4.4%升至2019年的 34.1%,就業人數亦從 2013年的30,037人增加至2019年的34,053人。

在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系統下,「香港製造」的食品標籤象徵產品安全、品牌知名度和優質的美譽。業界持份者多期望透過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推動先進食品製造、科研、及設計,並把多元化的産品出口全球市埸。

綠色及農業科技切合轉型趨勢

至於綠色科技及可持續發展,就更是世界潮流。發展綠色科技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可增加就業多樣性。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2020年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全球創造多達1150萬個職位,並預測到2050年,就業人數將增至4200萬。

廢物處理向來是香港的迫切問題,按環境保護署的統計資料,傾倒在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自 2002年以來一直大幅下降,直至2011年後才略見回升。為了緩解堆填區壓力,特區政府積極倡導發展本地回收業,但進展還是有待改善。根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2019年在本港直接或間接參與環保回收活動者為數44,670人,其在本地就業總人數中佔比,則從 2008 年的 0.9% 微升至2019 年的 1.2%。

特區政府積極倡導發展本地環保工業,但進展還是有待改善。(資料圖片)

跟食品及綠色科技息息相關的農業科技,在追求永續經濟和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的當代社會,更急需轉型。農業科技提倡在提供足夠食物餵飽不斷膨脹的世界人口之餘,還能兼顧生態永續的方案。近年來,世界各地如美國及日本都在發展室內垂直農場, 利用溫室技術避免外在環境影響產量之餘,更透過中央物聯網系統製造室內環保生態鏈,控制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並調整產量及產品質量。由於相關技術能減少人手及土地成本,消費者便可享用既便宜又環保的新鮮蔬菜。不少香港初創公司近年亦嘗試使用垂直農場等方式,以可持續及先進大數據科技,在傳統工廈發展本地農業。

「北都」可匯聚半導體新產業鏈

最後,香港也有條件設計及生產新一代半導體。新一代半導體由碳化矽 SiC 和氮化鎵 GaN 組成,比第一、二代半導體更高效能、低能耗、高熱導率。

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進行的一項市場研究表明,不同的半導體龍頭企業預計 2021 年第三季度將從 3% 穩定增長至 34%。預計未來數年半導體供應持續短缺,仍會為多個重要製造行業生產帶來壓力。再加上全球經濟數碼轉型及構建智慧城市,帶動數據中心、大數據分析、電動車以至5G通訊設備的發展,對芯片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發展新一代半導體不僅是為了滿足全球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也是為了貢獻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雖然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香港可能會面臨美國一定程度的打壓,但美國應無意對中國28nm+半導體發展進行任何打壓,特別是因為28nm+半導體在市場上需求非常大,尤其是中美都在大力推動的電動汽車行業。

半導體工業涵蓋多個工序, 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矽晶圓製造、芯片製造、封裝、應用測試、銷售、下游產業等。 1999年,香港錯失了發展半導體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已遠遠落後於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小龍」另外三個成員。 特區政府應採取積極措施,為半導體行業建立研發中心及設計中心,更可配合國家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半導體相關製造企業落戶香港, 長遠而言則可以透過北部都會區匯聚整個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

香港可以透過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匯聚整個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資料圖片)

政策建議:大膽促進「官產學研」互動

筆者最近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撰寫《香港再工業化研究》報告,在2021年7月至9月期間,帶領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訪問了在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三大行業中,184家總部設於香港的企業,以微觀數據分析製造業當前的挑戰及機遇。

整體而言,三大行業裏的企業都各自面對不同挑戰,特別在廠房設施及聘請合適人才方面,但同時有不少企業有回流香港生產或進行研發的打算。

香港經濟產業單一,生產力增進放緩,源於多個相互交織的問題,包括人才供需不匹配,租金高昂,投資者和企業家過往長期集中於回報又快又高的地產金融投資,年青人日益對經濟前景及就業出路感悲觀,以及與國內經濟發展持續融合卻並未恵及大多數市民,等等。零碎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這些千絲萬縷的問題,也就無法有效改善民生。

特區政府近年已嘗試摒棄「小政府,大市場」思維,開始定立長遠的經濟發展計劃,對某些行業及人才更針對性地提供資助計劃,這些都是好的開始。筆者寄望政府實施政策時要多管齊下,同時解決人才、住屋及配套的短缺,大膽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及平台發展。政策次序不應分先後,因為香港的經濟問題不是不夠地或不夠人才那麼簡單,還包括產業鏈及資源多方面失調,包括人才出現嚴重錯配。

政府同時也可在現有的經濟新政策上,如各種資助計劃加大力度,同時盡快把愈趨文件化的官僚程序「拆牆鬆綁」。改組後的政府更需加強統籌各部門之間的合作。

整體上香港仍可亦更需發揮其「超級聯絡人」角式,協助國家在資金及人才各方面做好內外雙循環。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定立為本地創造良好就業為本的産業政策,推動再工業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創新及科技水平,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及向上流機會,況且西方經濟研究早已發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的製造業,比服務業更能提供向上流就業及在職學習機會,並能為上下游行業産生協同效應。

筆者計劃在接下來的一年裏對以上提出的五大行業作更詳盡的論述及案例分析,也會探討其他國家及城市成功的經濟轉型經驗及背後政策,希望能拋磚引玉,與社會大眾共同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鄧希煒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副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