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的惡性循環為何難以中斷?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戰爭踏入第14日,俄烏雙方仍在多地激烈交火。俄羅斯宣稱已摧毀逾2,000多個軍事基礎設施,連日來更包圍及炮轟多個烏克蘭主要城市,希望以火力迫使其投降。
與此同時,正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所言,西方盟友只有口頭上的支持,在上周五(3月4日)北約再次確認不在烏克蘭建立「禁飛區」後,他嚴詞指摘這是為俄國空襲「開綠燈」,「所有從今天起死亡的人,也將是因北約、因北約的軟弱、因北約的不團結而死」。其批評之激烈反映出在俄軍穩住優勢之後,烏克蘭已難以避免戰場上的失敗。

3月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普京通電90分鐘後,認為普京有意拿下整個烏克蘭、「最壞的情況還未到來」。照片攝於2019年8月。(美聯社)

問題是,即使普京的軍隊最終能以強力迫使烏克蘭當局接受俄方包括領土承認和去軍事化在內的條件,甚至換上一個親俄的政權,雙方長久以來衝突升級的惡性循環就能停止嗎?

俄羅斯與烏克蘭,以至俄羅斯與歐美國家的不和,核心問題是一種政治理解和政治原則的爭奪。到底烏克蘭有沒有加入西方陣營的自主權?到底北約東擴是對核武大國俄羅斯的防禦,還是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到底一個國家有沒有合理的權利去要求他國尊重自身的安全考慮?到底武力造成的政治結果應否被接受?

要馬上解決此刻戰事,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由任何一方放棄其政治上的堅持。例如由烏克蘭宣布成為中立國,接受俄國的條件。然而,任何敢作出此行動的烏克蘭政客,將馬上被人民拉下台,使戰火延續下去。同類的道理也適用於各涉事國不同的政治情況之中。

由此觀之,在民情不改的背景下,此刻局勢背後的衝突惡性循環並不能中斷,也不會因為戰爭帶來的任何結果而完滿解決,一如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雙方衝突持續升級、敵意漸深,最終演變成今日的戰爭。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7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7日)《核災邊緣擦身而過 俄烏衝突惡性循環難斷》。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