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解.無家者|香港只歧視不重視 美日台友善政策帶領社會包容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被政府丟棄家當的無家者入稟索償獲100元,引起社會譁然。有民間聲音認為,判決結果只是在踐踏尊嚴。服務無家者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吳衛東曾多次表示,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台北等城市學習對待無家者的做法先進,值得香港學習。然而香港甚少有學者研究無家者問題,儘管民間團體就設立無家者政策向當局提交多次意見並爭取約見商榷,最終只是無功而返。設立「無家者友善政策」,香港還要拖延到幾時?

「無家者友善政策」報道二之二

電影《濁水漂流》反映本港無家者面對社會的實際情況。(電影劇照)

社會只有「歧視」而無「重視」

在迷信原教旨資本主義的香港,貧富成敗均與個人奮鬥綑綁在一起,無家者現象往往被認為是「不夠努力」。然而時代已然不同,且不說出身普通的百姓是否一定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就,基層無家者露宿成因更加複雜,既有深層次矛盾造成的經濟困境,也有公共資源分配不足導致的保障不足,更有社會轉型帶來的家庭衝突,實在難以簡單歸咎於個人問題。

社署近來為露宿者進行調查,發現最常見的露宿原因是由於失業而無力支付住屋租金,佔36%;14%露宿者無法找到可負擔得起的住所。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48.3%露宿者主要靠政府援助(尤其是綜援)維持生計,還有31.2%無家者靠非政府機構及朋輩支援。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聯同六間提供無家者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在去年也合作發表過《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調查簡要報告》,則提到有16.8%露宿者因與家人或室友相處出現問題而選擇露宿街頭;至於未能脫離露宿生活的原因,則有49.7%人因私人房屋租金貴,40.8%因工作不穩定或無工作,24.4%人表示收入太低。即便社署資助的3支露宿者綜合服務隊一直在協助脫離露宿行列,但數據顯示,2020-2021年只有313宗個案獲跟進後沒有再次露宿街頭。

吳衛東從事無家者服務多年,時常聽到有供樓能力的市民對身無分文的無家者發表不友好言論。而在近日判決的這樁案件審理中,法官表示難以證明「清場」的政府工作人員是惡意的,也曾要求無家者舉證家當的價值。吳衛東認為,康文署肯定不會承認針對無家者,但行動已對他們造成傷害。他又感嘆,很多時候看不到香港社會對於邊緣社群的接納,反觀紐約、台北和東京,政府早已成立負責無家者事務的部門,社會氛圍亦會隨之變得友好包容。

社協幹事吳衛東認為,政府無誠意設立政策保障無家者。(鄭子峰攝)

紐約:態度開明安居為先

露宿者不僅無家可歸,生活中亦面臨就業、人際關係、家庭破碎或犯罪紀錄等難題,生活的窘迫令他們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在脫軌的漩渦裡不斷打轉。即便同樣是為國際大都市的美國紐約,2020年無家者統計數量已超過9萬人,政策取態卻與香港迥異。紐約州與紐約市政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同意為男性無家者提供臨時居所,女性無家者也在兩年後被納入保障範圍。九十年代開始,紐約政府推動「先安居」政策(Housing First Approach),不僅為無家者提供長期住宿,先滿足食、居等基本需求,還協助他們處理個人問題,例如協助他們找工作,控制收入開支、追求物質生活等目標,逐步回歸生活正軌以長遠擺脫困境,避免再次回到街頭露宿。1993年,紐約政府成立專責部門無家者服務署(Department of Homeless Services),協助數以萬計的無家者。

根據紐約無家者服務署官網,該部門現時有2000名工作人員,每年運營預算超過20億美元,致力於預防和解決紐約無家者問題。網站上開放紐約無家者情況及數據統計的完整年度報告,並實時更新,便於政府及社會了解最新情況。值得一提的是,紐約市2017年有專門修訂行政法規以保障無家者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心理健康服務(mental health services),並自2017年每年提交無家者心理健康服務報告,對服務使用情況、心理治療種類等進行詳細介紹,而網站可見的最新2020報告中,還針對新冠疫情期間的特殊心理狀況進行介紹。

2014年,吳衛東曾與香港城市大學社工系學生去紐約,與紐約無家者服務署署長會面。他至今仍對紐約開明的態度印象深刻,「紐約市明確規定一些公園允許露宿,一些則不可以。」無家者服務署會定期檢視服務、處理投訴,每年向政府提交報告,但香港至今尚未建立專責處理無家者的部門。他還提到,當地秉持「先安居」政策原則,即使某些無家者有精神病、情緒病或毒癮等,都會先安排入住,宿舍中有心理輔導人員、醫生和護士等,而香港無家者入住宿位有諸多限制,且缺乏足夠的配套醫療資源。

紐約1993年便成立無家者服務署。(資料圖片/美聯社)

台北:態度友善多元服務

台北當局對無家者的態度十分友善,並將無家者列冊或安置,而香港社會福利署只是登記無家者,沒有安置政策來跟進。台北《社會救助法》第17條(遊民安置及輔導)就作出規定,「警察機關發現無家可歸之遊民,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通知社政機關(單位)共同處理,並查明其身分及協助護送前往社會救助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安置輔導;其身分經查明者,立即通知其家屬。不願接受安置者,予以列冊並提供社會福利相關資訊。有關遊民之安置及輔導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街友服務」,涵蓋範圍甚廣,包括短期安置滿足基本需求、醫療保障服務、協助輔導就業、短期及後送安置照顧等,亦會提供「寒冬送暖」服務,在天氣惡劣或寒流即將來襲時,結合民間團體提供禦寒衣物、開設臨時避寒處所。不僅如此,台北當局還提供街友社區派工機會,讓他們參與維護社區清潔服務,以賺取生活所需費用,並提供生活扶助金,協助租屋,助他們重拾生活尊嚴。

對於香港無家者物品被當局多次丟棄的情況,吳衛東認為應向台北學習。在台灣民間團體不斷努力與政府商討無家者物品安置問題後,2015年,台灣當局決定統一向無家者派發大型放置袋,供他們安放物品。無家者白天若離開露宿點,可將放置袋統一放在指定地點由專人看管,只有未放入袋中的物品才會被清理。

日本當局致力於幫助無家者自立。(資料圖片/美聯社)

東京:強調自立重拾人生

日本政府早在逾20年前便意識到,露宿街頭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經濟蕭條等結構性問題帶來的貧窮,便在2002年出台《支援無家者自立相關特別措施法》,保障無家者就業、居住等,將無家者視為政府與國民應當加以包容並解決的問題,致力於幫助無家者擺脫絕對貧窮。該法例以國家基本政策為基礎,強調透過提供就業援助以協助無家者達至自立,確保無家者就業並離開支援中心後,可有穩定居所。在該法例中,無家者被定義為在市公園、河岸邊、道路、車站或其他公共設施生活的人,中央政府訂立支援無家者自力更生的基本政策,同時向地方政府提供撥款以便制訂和實施相應的援助計劃;另外,中央及地方政府會定期合作進行全國性的無家者調查。

在作為日本大都會東京,獲自立支援系統協助的無家者,會先被安排進入自立支援中心,獲提供臨時緊急住宿、食物和衣服,暫住時間為兩周,期間無家者會接受身體和精神狀況的評估。評估情況為有工作能力者,會繼續留在支援中心,接受就業及其他支援;若無家者被評為缺乏自立能力,則會被轉到其他福利設施,或根據其需要安排接受其他公共援助。

自立支援中心是東京無家者服務的重點,主要有住宿、就業援助及後續支援服務等特點。值得注意的是,東京臨時宿位雖然也只有不多於六個月的時限,但宿友入住期間,可獲得生活輔導、健康、心理、房屋及法律諮詢等各方面的綜合支援,以提高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業議會則提供求職資訊、舉辦研討會提供一些指導,並且就業議會及私營公司會不時合辦職業體驗計劃,宿友可通過計劃短期工作並得到獎勵金。至於宿友離開後,支援中心會在一年內展開定期家訪、分享會、職業和法律諮詢等不同形式的服務。與此同時,東京政府還一直舉辦無家者人權的公開講座,企圖消除社會上的歧視和成見,公立學校人權教育教學指引亦會涵蓋無家者人權的課題,加深民眾的了解和認識。

香港社會習慣於將個人命運歸因於天道酬勤,但這萬萬不能成為政府忽略邊緣人群的無能藉口。對於無家者,當局必須盡快著手成立專責部門,保障無家者權利和福祉,帶頭扭轉社會對他們的不友善、不包容。

延伸閱讀:策解.無家者|政府棄家當僅賠100元 社署康文署須正視八大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