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一切代價救經濟」 中國開始實踐MMT?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上周,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經濟數據,被稱為「三頭馬車」的零售、工業及固定資產投資表現全部遜於預期,反映內地經濟活動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情況着實令人憂心,有經濟學者甚至喊出,當務之急要「不計一切代價」救經濟!在這個氛圍底下,近年得到不少關注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再次成為經濟學家熱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其理論框架能更好地解釋現時各種宏觀經濟現象,也在此找到了財政發力的空間,但也有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擔心其未能對症下藥,反會帶來更多問題。那麼,MMT到底是什麼?它對當下中國有何啟示?

「三頭馬車」熄火 MMT再受熱議

自3月以來,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內地大城市相繼因疫情陷入停擺,據日本野村銀行估計,截至4月中,全國有近3.73億人處於某種形式的封控之下,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可想而知。上周一(5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下降2.9%、社會消費品總額按年下降11.1%(當中乘用車銷售下滑35.5%%),兩者都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差水平。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也在惡化。截止4月底,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即有超過2,853萬人失業;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7%,是有數據以來的新高。值得留意的是,青年人口面臨的失業壓力更大,16至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高達18.2%。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是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衝擊。(美聯社)

事實上,早在今次疫情爆發之前,中國經濟已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雖然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成功「保8」,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在低基數效應下按年增長了18.3%,二、三、四季度則分別增長7.9%、4.9%和4%,呈現依次遞減的趨勢,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指出,當前的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強調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來年需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如今國內外形勢再出現「超預期」變化,「救經濟」自然成為經濟學家的共識。在5月14日召開的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更表示,現在已經到了採取「不計一切代價政策」的時候,應該採取更多的直接措施作用於微觀層面,尤其是更大程度發揮財政政策作用,「原因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已經不僅僅是去增加流動性,擴大經濟需求,而是說很多企業和家庭現在都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在這種「不計一切代價」的氛圍底下,被視作異端邪說、主張政府干預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又引起了關注和討論。例如4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便舉辦了一場名為「貨幣與財政關係視域下的現代貨幣理論評析」視像研討會,與會嘉賓中不乏內地重量級經濟學家,例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等。而在社交媒體上,關於MMT的帖文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內地第一次熱議MMT。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不久,彼時社會、經濟亦是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財政壓力則面臨不小挑戰,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於是提出,在特殊時期,「適度的赤字貨幣化,財政可以更好地與銀行協同來保市場主體、保供應產業鏈和保就業等『六保』任務,避免中小微企業大量退出市場、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不過,劉尚希此言一出,隨即引來關於政府支出「錢從何來」、央行「過度印錢」對其獨立性及財政紀律的損害等相關質疑,反對聲音絡繹不絕。

4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一場名為「貨幣與財政關係視域下的現代貨幣理論評析」視像研討會,與會嘉賓中不乏內地重量級經濟學家。(CMF)

美國財赤屢創紀錄 經濟強勁復蘇

另一方面,過去兩年,美國政府在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道路上則愈走愈遠。2020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為6.55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從2019財年的4.6%上升至15.2%,創1945年以來新高;2021財年,美國財政支出有增無減,達6.82萬億美元,其GDP佔比雖有所降低,但仍然高達12.4%。與此同時,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則從2020年3月的4.3萬億美元,膨脹至現時的近9萬億美元。

在主流經濟學理論看來,財政赤字貨幣化被視為中央銀行直接為政府支出融資的極端手段,即央行直接「印錢」,向財政部透支;這種操作破壞了央行的獨立性及正常的財政紀律,而且,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會通過利率通道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並引發通脹。

但研究MMT的學者認為,主權政府的財政支出不存在私人部門面臨的那種預算約束,其本質是國家主權貨幣的發行,目的是調節銀行體系中準備金的總量,而國債發售是貨幣政策的一部份,是一國的利率政策,並不是為政府赤字提供「融資」;事實上,只有財政赤字真正地「貨幣化」,才能夠充分發揮財政赤字的積極效應。換句話說,在現代貨幣體系下,政府支出本就毋須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更不存在央行向財政部透支這種說法。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曾表示不支持現代貨幣理論。(美聯社)

從上面的討論中也可以看出,MMT實際上強調的是財政政策的作用;相較於透過貨幣政策調控經濟,MMT認為財政政策才是更好的政策工具。研究MMT多年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黎力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MMT發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於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主流經濟學在危機中陷於失敗,不僅沒有預見危機,也無法解釋和應對,危機十年後全球經濟復蘇依然乏力,政策應對流於失敗,尤其是貨幣政策已近乎無效。相比之下,MMT卻是以一種不同於主流經濟學的方式看待經濟世界,所以才得出許多與主流大相逕庭的結論,但是效果卻要比主流好得多。不僅MMT相關學者成功預見08年金融危機,而且其主張回歸凱恩斯的財政政策為應對經濟危機和復蘇提供了廣闊的政策空間。該理論為財政擴張和赤字提供了合理的理論基礎。」

某程度上,美國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應對也「部份」證明了這一點——在近兩年的大規模財政刺激下,美國經濟強勁復蘇,去年GDP更增長5.4%,是1984年以來的最佳成績。不過,現任美國財金官員矢口否認支持MMT,而隨着美國通脹日漸走高,持反對意見的學者更加堅定了原先的看法,他們有意無意地淡化是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令美國快速走出百年一遇的疫情所帶來的衝擊,轉而抓住可能是由供給瓶頸導致的高通脹對MMT窮追猛打。

對此,紐約石溪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赤字迷思》(The Deficit Myth)一書作者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表示,即使當局對疫情的大部份措施與MMT的想法一致,且目前對赤字和債務的擔憂也尚未算很嚴重,但很少有人接受這套理論的核心主張:主權貨幣政府永遠也不需要向任何人借錢來實現財政支出。若選擇發售債券,則總是可以選擇其願意支付的利率。凱爾頓將這種思想上的飛躍描述為「認同MMT的最後一公里」。她表示,迄今為止,沒有主流經濟學家及政策制定者願意跨過這「最後一公里」。

新冠疫情肆虐之下,食肆只能提供外賣服務。(美聯社)

揭示現代貨幣運行規律 MMT的啟示

回到中國,MMT一樣充滿爭議。2019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便曾撰文指出,「MMT認為貨幣創造的主體為政府,是一種由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務來供給貨幣的財政主導模式。這種『教科書』式的『鑄幣稅」過程,勢必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將衝擊總體價格體系,扭曲經濟主體的決策,對實現經濟金融穩定的目標南轅北轍。」中國人民大學的團隊則對此進行了回應和反駁,其中,李黎力撰文指,「孫教授錯誤地將財政與金融對立起來,誇大了銀行在貨幣創造中的作用,低估了國家在貨幣創造和運行中重要角色,忽視了現代市場經濟『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內在要求。」

此後,2020年5月《國際經濟評論》編輯部主辦的關於「財政赤字貨幣化」線上研討會也催生出眾多政策論爭,進一步將MMT置於宏觀經濟討論的鎂光燈下。當時,正反聲音都有,但以反對意見居多,原因包括損害央行獨立性、通脹壓力、政策還有足夠空間,以及中國尚不具備實施MMT的條件等。

兩年後,疫情重臨、通脹回歸,經濟學家又重新開始討論MMT。在上述提到的那場「貨幣與財政關係視域下的現代貨幣理論評析」視像研討會中,余永定認為MMT的很多觀點具有參考價值,但從整個理論體系來看,它存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所長徐奇淵提出,在中國推行MMT相關政策,需要考慮中國與歐美之間不同的經濟環境;管濤則結合當前的情況指出,目前全球重回高通脹、高利率時代可能破壞了MM實施的基礎,但他表示,MMT理論對中國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啟發我們要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聯動,提高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由此可見,內地主流經濟學家並沒有全然肯定或否定MMT,而是傾向於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學習借鑑、合理利用。或許,這也符合這場研討會的報告人李黎力的預期,他表示,「MMT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現代貨幣運行的規律,而並不在於提出任何具體的政策主張。從現在通脹背景來看MMT理論似乎生不逢時,但是不妨礙它成為我們認識和應對當今世界的一種視角。」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5月23日)《「不計一切代價救經濟」 中國開始實踐MMT?》。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