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危機影響全球 香港如何降低壓力?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眼下通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面臨最大的問題,負責控制通脹水平的各國央行亦都承受着極大的壓力。一方面,央行如果要控制通脹,只能通過加息或縮表等方法緊縮貨幣政策;但另一方面,過度緊縮又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這使得很多先進國家的央行不得不面對艱難的抉擇。

現時廣泛而持續的通脹卻有着非常複雜的原因,並非單純由新冠疫情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即使不同國家的央行在應對通脹的取態各自有異,但本質上其實都並沒有正視通脹構成的根本原因。各國政府因為不同的政治盤算而不願正視問題,結果將控制通脹的所有責任幾乎都推到貨幣政策及央行之上,最終很可能以災難的方式結束。

美國5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飆升8.6%,再創40年來新高,開始有大行估計美聯儲將加大加息力度。

通脹非單純因貨幣政策而起

貨幣政策對於通脹的影響是妙微的。簡單來說,貨幣供應增加了,假如貨物生產的效率不變,那物價自然上升,因此貨幣增加速度太快自然令通脹速度愈快。在這種情況下,控制通脹最好的做法是收緊貨幣供應,那無疑是央行應該及有能力做的事。不過,通脹也可以由貨物供應端出現問題而引起。如果貨物的供應減少,但貨幣供應不變,物價一樣會上漲。此時,央行亦可以減少貨幣供應以令其與物品供應的減少速度相等,藉此控制物價。兩者乍看之下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後者顯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

假如問題只出在貨幣供應上,減少貨幣平抑物價後,所得到貨物是相等的,也就是基本生活沒有改變。但當貨物供應減少時,同樣的做法也會平抑物價,但得到的貨物仍然是減少,那代表生活質素會隨之下降。例如,有10個人、10元和10個糧食,10元可以買到10個糧食,平均價是1元。假如市場上的貨幣變成了20元,那理論上糧食就會賣到20元,每個平均價是2元。這就是由貨幣供應所造成的通脹。這時把20元回復到10元,就可以阻止物價上脹,10個人照樣可以用10元買到10個糧食。但假如是糧食少了,變成只有5個糧食,10元只能買入5個糧食,平均價也是2元。此時將貨幣供應減少至5元,就可以將物價拉回落至平均價1元。兩個情況不同的是,後者只是減少了購買力以配合下降的生產力,10個人由原本享用10個糧食,變成只有5個糧食,又怎會不影響生活質素呢?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1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13日)《單靠貨幣政策無法化解當下通脹危機》。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21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透視中概股退市風波:中美金融戰火不斷 香港角色何在?

取消強積金對沖 被偷走的二十年

歷史文化地標 莫待最後關頭才搶救

小事變大事 李佳琦事件考驗中國治理彈性

正在垂死掙扎的約翰遜

從放牛娃到造星:李書福進階之路的改革開放縮影

固態電池邁向生產 可令電動車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