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李小加:抓住內地經濟轉型機遇 開拓六大金融功能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滴灌通創辦人李小加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回顧過去二十五年的點點滴滴。他形容自己猶如「時代的幸運兒」——學成歸國,派駐香港;既能享受國際規則優勢,又能參與國家發展機遇。轉眼間二十五年過去,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香港則成長為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功勞是巨大的,而國家的發展也給香港帶來了巨大機會。」未來,李小加期望香港金融能繼續尋找專屬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

「香港股票市場很發達,人們也很容易把股票市場當作是金融中心,但並非這樣。真正的金融中心,一定是國家金融中間最核心的東西。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貨幣。」李小加指出,最能體現貨幣的是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因其核心都是貨幣定價和貨幣交易。以美元國債為例,美元能成為國際貨幣的原因,離不開美國國債媲美現金的流動性,而全世界所有企業、投資機構都會配置此類產品。他一直在問:「什麼時候中國的國債能夠成為全世界資產負債表上必備的一欄?」

李小加認為,香港要拿出主動的精神,為國家金融創新。(視覺中國)

新任特首李家超承諾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曾任其競選顧問團成員的李小加也期望,香港未來能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以及新興資產的數據市場、虛擬資產市場。

對於前四種,李小加相信香港絕對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這些產品的成熟市場未來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即便他們運作得非常好、高度市場化,但它們採用的都是老一代技術。銀行、券商、投資者,用的都是上一代電子交易,甚至是電話交易的系統。」作為「後發者」的香港沒有「傳統負擔」,大可直接採用下一代技術,以便宜、簡單、方便的數字化交易技術,讓投資者能便捷地參與與內地及香港市場的交易。

李小加說,「只有問了問題才有去尋找答案的衝動,問對了問題才能完成正確的任務。」(梁鵬威攝)

回歸初期,香港金融界人士以海外經驗幫助國家建立起現代金融市場、金融監管體系;而香港自身又以國際規則、監管及對接國際的金融市場,為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及上市提供建議和渠道。「中國那時候那麼困難,又急需發展......如果沒有香港這一片淺水,讓我們這群『毛頭小子』可以摸着石頭把河過了,很難想象未來的發展。」李小加感嘆,「香港功勞是巨大的,而國家的發展也給香港帶來了巨大機會。」

「但香港也要想清楚,國家到底需要什麼,國際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未來發展的路徑怎麼走?如何讓人民幣國際化走得快一點?剛才談到的六個市場,香港怎麼能早日形成規模?」李小加強調,「這些都是我們大家要問的問題。」他提醒香港必須抓住內地經濟轉型的優勢,開拓新的發展方向,爭取建立起真正的、完整的本地金融市場。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4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7月4日)《改革派築金融夢 李小加寄語香港積極創造獨特價值》。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