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香港大專產能過剩與去中國化的困局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在教育領域投放很多錢,但是這些錢是投資還是浪費,真的需要檢討一下。回歸以來,教育開支不斷提升,但是提升的結果是什麼呢?社會得到什麼呢?看看2019年香港學生的表現,投放那麼多資源出來的結果是好還是壞呢?

香港擁有全世界最高薪的大學校長,年薪港幣八百萬。香港教授的平均薪金也是全球冠軍,是日本的五至十倍。那麼香港大專教育是否物超所值,應使則使呢?我有一個謎團,香港大專課程五花八門,目前每年四萬多學生,但收生學額有多少呢?我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去尋找香港DSE派位,尋找各大專院各科學額,卻找不到。VTC提供多少學額?大專JUPAS提供多少學額?每個課程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那麼多商科?為什麼少做創新科技?為什麼和科技有關的課程要重新包裝呢?

大家在港鐵站會發現各大專院校爭相出廣告,白英奇專業學校、香港恆生大學、浸會大學、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都在賣廣告。私營大學這樣做我理解,但是為什麼用公努支持的大學也會賣廣告呢?他們又會說,這些是自資課程,與公帑無關。

香港大專既提供學士學位(Degree),也有副學位(Sub Degree)、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文憑(Diploma)等等;一家大學有多家分店,例如香港大學社區學院、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但是,畢業出來的學生工作能力如何?團隊能力如何?大家該去問問僱主,不能只問英美專家,而不去向香港僱主了解實際情況,問清楚學生的工作能力。

香港有一兩間國際化的大學是對的,但現在的大專教育卻是一窩蜂追逐國際排名,使八間大學如同困獸鬥,,而不是建立一個團隊去創造更好的教育資源培養人才。這種教育模式是「自殺式」。這樣說是否偏激?大家看見那些五花八門的廣告就會知道答案。

還有一個問題,香港教育是香港學生缺乏國家認同感之根源所在。很多中產家庭從小把孩子推到國際學校,英語變成母語,為什麼在香港出生的年輕人母語會變成英語呢?為什麼我們那些在殖民統治時期出生的香港人,比今天的年輕人更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呢?這是很奇怪的事。

香港政府有沒有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呢?立法會議員是不是應該調查一下,究竟香港大專院校出了什麼問題,會出現2019年那種狀態呢?是不是需要評估一下整個大專院校的教育制度呢?香港政府習慣把國際化等同於與英美接軌,但是英美來香港是為了你的錢而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你要付費,國際排名才會高。香港大專院校請國際排名高的人來擔當學校領導和教職員,就要把這種因果關係說清楚,讓大家知道錢原來是這樣花,大家對教育便不會有其他期望,不會有那些「終生學習」、「生涯規劃」、「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奇怪口號出現。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