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未見向好 政府需重振投資信心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近年香港經濟可謂禍不單行,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接踵而至。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開啟中美全面角力,香港也因此受到牽連。而當貿易戰的影響略為緩和,香港又發生了2019年的社會動亂,它一方面令投資者對本地的政治及經濟穩定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也導致美國對港實施制裁,令營商環境更為困難。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抗疫措施令經濟陷入低谷,而全球供應鏈受到打擊,對香港也有很大影響。今年以來,西方先進國家為對抗高通脹而緊縮貨幣政策,再加上俄烏戰爭的爆發,全球經濟再度陷入不景氣當中,加上內地今年初疫情反彈,香港經濟也難獨善其身。

穩定可預期的社會對於經濟發展和投資非常重要。在中美角力愈發白熱化的情況下,兩大國進一步對抗的可能性也愈大,就好像今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觸發台海危機便是一例。在此大背景下,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捲入角力的機會也在增大。在美國認為合乎其利益的時候,美方隨時可能對香港施加包括經濟、金融、技術等各種制裁,就例如近年一直有人討論會否因此而破壞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造成衝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落區,稱市道明顯好轉對經濟前景樂觀。(陳茂波網誌)

雖然現時還未有到最差情況,但不穩定性是投資最大的風險。資金忌憚美國可能的制裁,為了規避風險,自然會減少對香港的投資。而且,從中美兩國的國力而言,兩國角力未來還要持續好一段時間,換言之,香港將長期陷於這種投資困境當中。

香港的銀行體系結餘反映了香港的投資環境的確不容樂觀。在2020年3月美國為應對新冠疫情實施史無前例的量寬前,香港的銀行體系結餘為約500多億港元,後來資金在低息加供應過多的情況下從美國流出至其他地區,香港的銀行體系亦因此而爬升到2021年高峰——4,600多億港元。

這情況跟過往周期性資金操作相似,但不同的是,過去香港投資信心充沛的時候,流入香港的資金並不只是「停泊」,有一部分會對香港投資。過往這些投資推高了本地的樓價、物價、工資等。但2021年雖有大量資金流入,卻沒有明顯推高香港的投資,該年的國際投資頭寸淨值與往年持平,樓市和股市等資本市場也沒有明顯受惠。今年以來美國快速加息,資金亦快速流出,反映資金似乎未有準備長期投資於香港。

在中美角力風險情況下,單靠香港無法保證將來不被美國針對,而這也正是香港重振投資信心的最大困難之處。資本的性質畢竟是逐利的,風險高於潛在回報便很難吸引資本投資。要扭轉這個局面,只可能由政府本身發起投資拉動需求,再期望產生漣漪效應推動經濟發展。

政府的參與程度有淺有深。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增加政府的工作崗位,這樣可以確保更多人的就業,增加他們的消費信心,其效果要比派發消費券來得持久。但除非政府設立更多公營企業,否則擴員能力始終有限,這種方法很可能只屬於小修小補的程度。要作更全面的改革,政府可以主動投資、補貼一些具長遠價值的產業,例如在產業鏈上具重要地位,或是較高增值的技術製造業,例如航空維修業、人工智能、醫藥業等......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30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8月15日)《中國貿易順差破萬億是喜是憂?